钮松研究员就黎巴嫩议会选举接受南方Plus采访
发布时间: 2022-05-19 浏览次数: 267

2022519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钮松研究员就黎巴嫩议会选举接受南方Plus采访,全文如下:

经济危机、大爆炸……黎巴嫩能否靠议会选举走出阴霾

当地时间515日,黎巴嫩举行了自2019年经济危机以来的首次议会选举。超过390万选民,在期盼这个深陷政治和经济漩涡的国家,能迎来一些新的改变。

选举结果在17日公布:黎巴嫩真主党及其政治盟友,这一曾在2018年举行的上一届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的阵营,获得席位未能过半,失去议会多数席位。

近年来,黎巴嫩在深陷经济衰退的同时备受疫情冲击。2019年以来,黎巴嫩政府拖欠巨额外债,通货膨胀率飙升,失业率居高不下。20208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接连发生数次爆炸,造成数千人死伤。黎巴嫩掀起全民*议,时任总理哈桑·迪亚卜宣布政府集体辞职。

至今年4月,黎巴嫩政府和央行更是已经破产。这引发该国民众不满情绪高涨,呼吁求变

专家分析,本轮选举中黎巴嫩老牌政党主导局面发生变化,新政党陆续涌现,或给该国政治格局带来新气象。然而,黎巴嫩历史上虽多次出现改革思潮,但始终未能撼动该国现有政治体制。未来黎巴嫩政府或将以“小修小补”的状态改变多年累积的政治积弊。

权力天平倾斜

政治平衡或被打破

黎巴嫩采用议会共和制,共有128个议席,每4年选举一次。政党众多、教派林立是黎巴嫩政治的一大特点。该国采用教派分权制度,例如在议会选举时,128个议席首先按照教派人口比例分配,随后通过选民直选产生。

其中,基督教马龙派、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在议会中拥有较多议席,该国总统、总理、国民议会议长也分别由三大教派人士担任。这使得黎巴嫩的政治格局长期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2018年举行的上一次黎巴嫩议会选举中,什叶派真主党及其盟友,包括国民议会议长纳比·贝里领导的什叶派阿迈勒党和总统米歇尔·奥恩领导的基督教自由爱国运动大获全胜,拿下了128个议席中71席。

而根据黎巴嫩内政部日前公布的选举结果,什叶派真主党及其盟友在本轮选举中共获得约60个议席,未能超过半数,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其主要竞争对手——基督教政党黎巴嫩力量取代了自由爱国运动成为该教派第一大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介绍,黎巴嫩政治格局正面临“洗牌”。其中,老牌政党在选举期间展开了新一轮互相倾轧。同时,该国近年来诞生了不少新生政党,一批年轻一代的独立候选人也走上选举之路,旨在打破老牌政党的主导局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楚楚介绍,除什叶派真主党及其盟友在选举中失利外,代表着逊尼派政治力量的黎巴嫩政客萨阿德·哈里里在选举前宣布退出政坛,是本轮选举的另一大变化。

张楚楚分析,哈里里退出政坛和“黎巴嫩力量”在本轮选举中获得优势地位,将使得政治天平朝着有利于基督教马龙派政党的方向倾斜,这可能会打破黎巴嫩政坛原有的政治平衡。

新生力量涌现

“崛起”困难重重

钮松分析,在本轮黎巴嫩议会选举中,黎巴嫩新老政党互相博弈的同时,该国部分青年选民也选择在投票时与传统做法背离,加之部分2019年以来涌现的抗议人士在选举过程中发挥影响力,都给新一轮议会选举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老牌政客“退场”,新生政党和独立候选人大量涌现,本轮黎巴嫩选举为何出现诸多新变化?分析指出,近年来黎巴嫩接连遭受经济危机、疫情冲击和社会失稳,民众寻求变革的呼声高涨,使得该国政局亦随之发生改变。

2019年,黎巴嫩陷入了1975年至1990年内战后最严重的危机,时任黎巴嫩前总理的哈里里宣布辞职。此后在202084日,一场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发生的大爆炸引发国际轰动。在随后的数年内,黎巴嫩又出现多次总理辞职、组阁未果等政治乱象。

钮松指出,黎巴嫩长期面临着民众对政府乃至政治体制的不满情绪。黎巴嫩民众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该国日益僵化的教派分权制度,是国家治理失序的根本原因。

张楚楚分析,黎巴嫩的教派分权制度是为了确保各教派的权力分享而诞生的,但也同时固化了不同的教派认同、超越了国家认同,使得该国社会撕裂难以弥合。不同教派间的争端,常常阻碍选举与组阁进程。黎巴嫩不同政治派系间争斗不断,主要政治势力无暇顾及和改善该国公共基础设施与民生条件等问题,使得该国政府治理长期低效运转。

张楚楚指出,在本轮议会选举中,一些政党和独立候选人的出现,给黎巴嫩政坛输入了新的血液。然而,教派政治在黎巴嫩根深蒂固。不少选民已经产生了投票“惯性”,致使新兴政治势力的崛起困难重重。

深陷多种危机

“积弊”难彻底改变

今年4月,黎巴嫩副总理萨阿德·沙米宣布,黎巴嫩央行及政府已经处于破产状态。近年来,黎巴嫩多次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前在20217月,该国货币——黎巴嫩磅一度贬值超90%

海运贸易是黎巴嫩的经济命脉。该国70%的原材料和粮食依赖进口。近期全球通胀率高企、物流运转不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都给这个经济运行和民众日常生活必需品都严重依赖海运贸易的国家带来了新的灾难。

黎巴嫩是最先遭俄乌冲突引发的次生灾害冲击的国家之一。欧盟委员会在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黎巴嫩96%的小麦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2月以来,黎巴嫩粮价飞涨,令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政治、经济等多重危机的黎巴嫩雪上加霜

张楚楚指出,近期黎巴嫩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黎巴嫩的粮食、燃料、药品等重要物资出现严重短缺与价格飞涨,尽管政府正在开拓新的供应渠道,但并不足以弥补其缺口。同时,该国超四分之三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也导致该国的危机日益加深。

近年来,黎巴嫩获得了来自国际社会各方的援助。不过,据新华社报道,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原本承诺向黎巴嫩提供数亿美元援助,但条件是黎巴嫩新政府必须实行改革和反腐。这些援助迟迟没有兑现。

张楚楚指出,从长期看,若黎巴嫩深层次的教派分歧无法弥合,民众无法在多元认同下实现国家认同整合,地区与世界大国仍然将黎巴嫩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场域,那么黎巴嫩危机在长远上看仍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本轮黎巴嫩议会选举中出现的诸多变化,能否有望对该国政治格局中的“内耗”现象产生改变?钮松指出,近年来,黎巴嫩出现改革思潮已不是“新鲜事”,却始终未能撼动该国现有的政治体制。

钮松认为,尽管本轮黎巴嫩议会选举期间涌现出不少新兴政党,更多青年一代的新生力量参与其中,但这些政治力量拥有的政治资本相对有限,仍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黎巴嫩的体系性积弊。从长期看,黎巴嫩政府仍将处于对制度“小修小补”的状态。

来源:南方Plus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