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2日,上外中东研究所范鸿达教授就大国与中东关系接受香港中国通讯社采访,全文如下:
拜登刚走俄罗斯就和沙特通话专家:沙美关系不复从前
7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通电话,双方强调了在“欧佩克+”机制下加强协调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拜登刚结束其中东之行。王储穆罕默德刚送走想要刺激沙特增加原油产量的拜登,就和普京通上电话。有分析认为,美国和沙特的盟友关系不复从前,沙特现在更倾向于实现多元化外交。
据报道,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的首次中东之行成果寥寥,尴尬收场。拜登在与沙特领导人会晤后表态说,沙特已认识到增加石油产量的“紧迫性”,预计沙特未来数周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但沙特方面立即泼了一盆冷水。王储穆罕默德在吉达峰会发言中对增产一事含糊其辞,表示沙特“有能力”提升石油产能至日均1300万桶,但暂时没有更大增产能力。
此后,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也表示,沙特无法就增加石油产量“做出任何保证”。
据报道,国际社会对拜登此访能否给油价降温并不抱多大希望。从会谈结果来看,双方并未就短期内增产达成明确共识。
此外,沙特外交国务大臣朱贝尓接受CNBC采访称,中国是沙特最大贸易伙伴、重要投资方,拥有巨大能源市场,沙中和沙美关系并行不悖,沙方将继续强化同中、美两国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范鸿达22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沙特历来在中东,特别是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力比较大。王储穆罕默德主政以来,沙特外交多元化比较明显,与各大国都保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关系。特别是乌克兰冲突爆发后,世界能源危机愈演愈烈,使得传统的海湾产油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加。所以不管是美国、俄罗斯,甚至包括中国,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想和沙特保持良好关系的意愿。而沙特也想与世界大国都保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关系。
对于沙美关系的疏远,他说,因为当年参与实施“911”事件的不少人是沙特人,再加上前两年在土耳其的沙特领事馆发生的卡舒吉事件,让美国国内对沙特有了一个比较负面的认知。所以美国国内存在着要求华盛顿对沙特强硬的声音。此前美国媒体和一些政要一再提卡舒吉事件,让沙特很不满意。
据悉,沙特与美国关系近年因屡次批评沙特王室的记者卡舒吉遇害而陷入谷底。尽管王储穆罕默德否认是卡舒吉事件的主谋,但美国情报显示适配器舒吉遇害与穆罕默德有密切关系。当时作为总统候选人的拜登对此表达强硬立场,承诺要让沙特王室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
然而,国际油价近期因俄乌战事急升,拜登被指因要沙特出手缓和石油供应压力而访问沙特,尽管他出行前多次淡化事件,称不会见穆罕默德,只是出席国际会议,但仍招致国内猛烈批评。拜登与穆罕默德会面和碰拳示好,或显示他对沙特态度进一步软化。
范鸿达预计,未来中东的主要大国,包括沙特、以色列、伊朗、土耳其等,它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在国际上的独立的声音会越来越多。正在有意识地摆脱或降低世界大国对本地区、本国家的影响力。基本可以断言,外部世界对中东的影响力正在缩减。中东国家特别是大国,需要的是与外部的互益合作,而不是被主宰;自身能源和地缘战略优势,以及世界大国之间存在的竞争,使得中东大国的这一需要更有获得满足的可能。
范表示,因此,拜登总统的警告——俄罗斯、中国不要填补美国从中东部分退缩所产生的“真空”——本身就已经充分说明美国对当下中东的认知存在严重问题。华盛顿应该明白,美国减少在中东的投入是主动和被动双重驱动的结果,其留下的所谓“真空”正在被中东国家和人民理所当然地收回。尽管这并非朝夕之间就可完成,但它已经是一个发展方向。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中东人民是中东的主人,中东不是谁家的“后院”,更不存在所谓“真空”。
来源:香港中国通讯社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