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教授就沙特伊朗和解接受《财新周刊》采访
发布时间: 2023-03-20 浏览次数: 143

2023320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沙特伊朗和解接受《财新周刊》采访(见《财新周刊》2023年第11),主要内容如下:

沙特伊朗在北京破冰

经历了7年的全面断交和长达40余年的地缘政治争夺后,2023310日,中东海湾地区的两大宿敌——沙特阿拉伯王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终于握手言和,同意着手恢复两国自2016年初中断的外交关系。令外界瞩目和颇感讶异的是,传出这一震动中东乃至全球消息的地点,不在任何一个中东国家的首都,而是地理上与这片动荡土地相对遥远的中国首都——北京。

......

2023214日至16日,伊朗总统莱希踏上了其任职以来的首次访华之旅。当时,陪同莱希来华的不仅有新上任的伊朗央行行长,以及伊朗在经济、石油、外交、贸易、交通、城镇发展、农业等领域的六位内阁成员,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巴盖里也在随行官员之列。后来在3月间率团到北京,与沙方对话的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则在沙

伊达成协议后受访时表示,今年2月份莱希对中国的这次访问,有助于为伊朗与沙特之间的谈判推进创造机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向财新指出,此次中国、沙特、伊朗三方在北京发布会谈成果的最大特点,就是三方联合声明的文本没有采用英文,而是采用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中文,“这体现出三个国家的自主性”。

在丁隆看来,由沙特、伊朗两国达成的恢复外交关系的协议,最终是由中国、沙特、伊朗三方联合签署的声明发布,这不仅凸显了中方关键的斡旋地位,也体现了中方作为担保人的角色。“这说明,下一步沙伊之间还有什么分歧,或是后续谈判出现什么问题,中方还是会继续参与斡旋。”

另一方面,此次北京会谈的成果文件仍是原则性、框架性的,表明沙伊之间的具体分歧尚未完全得到解决。丁隆认为,在此情况下,中方愿意作为联合声明的签署方之一,为沙伊谈判提供保障作用,体现了一种大国担当。“也就是说,不是把双方请到北京来谈判、签个协议就结束了。沙伊之间的矛盾非常复杂,未来如果有一些反复也很正常。”

此前,在巴以和平进程、伊核谈判、叙利亚问题等中东热点问题上,中国均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支持,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主张。但相比美国、俄罗斯等在中东长期博弈的传统大国,中方在中东地区矛盾上的调停角色一直显得较为低调。

此次中国为何更积极主动地介入调解沙伊之间的矛盾?接受财新采访的专家都提到,这一方面是因为,中东是中国的重要能源通道所在地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地带,帮助中东实现和平与稳定符合中方利益;另一方面,中东国家也正在日益将中国当作一个世界级大国看待,对中国扮演更重要的外交角色抱有期待。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将外交重心放在欧洲。近年来,美俄等传统域外大国对于中东事务的关注度正逐渐减弱,为中东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也在下降。客观上,这也为中国在中东事务中进一步发挥影响力提供了空间。

但丁隆强调:“中国绝不是要去填补美国留下的所谓空白,因为中美在中东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中国与中东的所有国家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同中东国家之间没有历史旧账,容易得到中东各国的信任。在经贸交往上,中国也一直保持着中东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在中东的作用的确在增加,但这种作用是有利于地区稳定与和平的,因为中国不会搞‘选边站’”。

......

在沙伊宣布和解后,其对中东内部矛盾缓和的带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310日沙伊复交的消息传出后,曾在2016年跟随沙特对伊朗断交的马尔代夫,已第一时间宣布将恢复与伊朗的外交关系。

丁隆认为,在此前沙特的另一盟友阿联酋已在20229月与伊朗关系解冻的情况下,接下来巴林、苏丹等其他在2016年追随沙特对伊朗断交的国家,也有望跟进恢复同伊朗的外交关系。在此基础上,伊朗同整个海湾阿拉伯世界关系的整体改善,也将进一步提上日程。

来源:财新周刊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