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达教授就中国的中东外交接受文汇网专访
发布时间: 2023-03-23 浏览次数: 98

202332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范鸿达教授就中国的中东外交接受文汇网专访,全文如下:

沙伊复交是“全球安全倡议”的生动演绎

3月中旬,全球最夺人眼球的事件之一,莫过于中东地区断交七年的宿敌沙特与伊朗复交,莫过于沙伊达成北京协议,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就在19日,沙特国王发函邀请伊朗总统莱西对沙特进行正式访问,并表示要加强经济和地区合作,溢出效益显现。

沙伊断交时的协调、伊朗核协议谈判中都有中国“劝和促谈”身影

文汇报:感谢您在318日的文汇讲堂听友讲座中系统梳理了沙伊两国历史恩怨的来龙去脉,对于中国此次的调解作用也给予了深刻而客观的评价,让大家豁然开朗的是您从全球安全倡议视域的解读。如果细细回想新中国外交史,每当中东地区发生重大变故时,中国始终在默默地扮演着劝和促谈的角色,力求主持公道。可否请您为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与沙特,中国与伊朗的交往历史,以及曾经的劝和促谈

范鸿达: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在1971816日、1990721日,与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整体来看,建交后中国和伊沙两国保持着较好的双边关系,而且近些年来中国和这两个中东大国的关系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加深之势。早在20161月,中国与伊沙两国就宣布了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长期以来,尽管沙特和伊朗在多层面、多领域存在明显纷争,但是中国在坚持公平和国际法的原则下与两国都进行着友好往来,并且始终在包括伊沙在内的中东各组矛盾中积极推行“劝和促谈”。比如在20161月习近平主席的沙特、埃及、伊朗三国之行中,在沙特和伊朗刚刚宣布断交的背景下,习主席就中东局势的和平稳定进一步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再比如,在当初伊朗核协议JCPOA)谈判陷入停滞时,中国也在各冲突方积极协调,并最终帮助在20157月最终达成了非常有利于中东稳定与和平的伊朗核协议。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地区国家推动在前,中国最终促成和解

文汇报:“中沙伊联合声明”是在310日签署并宣布的,就在38日全国两会中,外交部长秦刚答记者问时谈及中国未来的中东政策,他强调的要点中有一条:中国支持中东国家战略自主中国完全尊重中东国家主人翁地位。就沙伊复交事件中,怎么理解这句话?

范鸿达:中国的中东外交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尊重中东国家的主权,反对其他国家干涉中东国家内部事务,尊重和支持中东国家战略自主。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东国家特别是中东大国对战略自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过去几十年的惨痛经历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就难以真正有发展有希望。在这一点上,中国和中东国家是存在显而易见的共识的。

基于这样的共识,中国也很早就注意到了从20214月开始,先是伊拉克后是阿曼相继为推动沙伊靠近,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

在伊朗沙特两国仍有强烈和解需求下、伊拉克和阿曼已经积极推进沙伊和解的情况下,帮助利雅德和德黑兰最终完成了关系正常化协议的签署,正是中国和中东存在上述共识的鲜明体现。

“全球安全倡议”是理念,“概念文件”是实践,是中国外交组合拳

文汇报:您提到要从“全球安全倡议”角度来观察中沙伊协议,非常深刻。全球安全倡议,是在20224月的博鳌论坛上提出来的,而就在今年221日,外交部发表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我们可否视为是我们外交理念和实践的组合拳,尤其以文件的形式来确立是否已经上升到了制度层面?

范鸿达:的确,虽然“全球安全倡议”是20224月由习近平首次提出的,但是它所体现的全球安全理念已经在过去的中国外交中有突出体现,可以说它是中国全球安全观的一个智慧结晶。习主席明确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后,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赞扬,当然其内涵也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不断丰富。

2023221日,中国把全球安全倡议具体化为《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从而实现了全球安全倡议从理念到可以实践的发展。在这份概念文件中,明确提到要落实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也指出要发挥合作平台和机制,如,推动设立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发挥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作用、发挥中东安全论坛作用等。在概念文件发布的同一天,秦刚外长也在一个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坚持劝和促谈,在中东问题上中国欢迎并支持包括沙特、伊朗在内地区国家开展安全对话。这样,中国的全球安全倡议”既有作为精神指导的理念,也有可以践行的具体努力方向和平台,的确可以说是我们外交理念和实践的组合拳。

最终调解者需要具备:深度互信+大国实力+促和意愿+长期友好

文汇报:与此同时的另一条线,沙伊北京协议达成之前,去年12月习主席出席首届中阿峰会、海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而伊朗总统在今年214日访问了中国,我们的劝和促谈工作是如何取得突破?这两条线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范鸿达:中国能够帮助沙特和伊朗在北京达成恢复关系正常化的协议,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对中东国家“劝和促谈”的一个生动体现,的确是中国之中东外交的一个突破,是中国为中东和世界和平做出的一个贡献。

一方面,在2016年初断交以后的互相斗争中,尽管不喜欢对方,但是沙特和伊朗也不得不接受与对方共处西亚的客观现实。因此,继续斗争只能两败俱伤的沙特伊朗已经有了强烈的缓和双方关系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和阿曼也已经承担了积极的调解者的角色。但是因为伊拉克国内政治发展,以及伊拉克和阿曼本身的实力和影响力不足以消除沙特伊朗之间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感,沙特伊朗的和解需要更有实力和影响力且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者。另一方面,在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后,在中东国家普遍希望中国加大对中东和平关注的情况下,中国也不断向中东表达自己希望为中东和平多做贡献的美好愿望。这样,在中国调解沙特伊朗关系问题上三方找到共同点。

消息传遍世界3小时候后,中方才对外发布,低调显示大国胸怀

文汇报:中国确实有自己的破解安全困境之道。全世界的舆论中除了惊讶、赞叹外,也有质疑声,认为离落实还有距离。在多边外交中,有各种促谈方式,比如特朗普和金正恩曾在新加坡、河内会谈,我们这一次是签署了三方协议。因此,从外交角度来看,是否也很富有中国特色,它意味着什么?

范鸿达:就中东的安全困境破解而言,我认为中国和美国的选择不同。中国是以发展的理念来应对,所以中国选择的是以“劝和促谈”来化解中东的安全困境。美国采取的则是联合友邦对敌对或不友好国家进行集体打压的方式来面对中东安全困境。显然,中国的理念可以带来中东的区域发展,美国的理念带来的只能是持续的对抗。这次对沙特伊朗关系的成功调解,说明中国应对中东安全困境的方法更有可取之处。

而且,即使完成了一项出色的调解工作,中国也并没有贪功,何以见得?在310日这个消息传遍世界近三个小时后,中国官方机构和媒体才对外发布了相关消息。我个人认为,中国外交的这种低调,也是中国外交的一个特色,它使得调解工作更容易成功,也充分说明中国心系天下安全的大国胸怀与担当。

调解基于多方合力,首先是冲突方愿望,不仅仅取决于中国意愿

文汇报:外交部长秦刚38日答记者问中,也明确了中国在中东不会填补所谓真空’”,而域外媒体也提到,接下来,中国是否能在也门问题、俄乌问题上发挥作用。您怎么评估这些舆论,如何让世界正确地理解中国的破解安全困境之道

范鸿达:我相信这次中国对沙特伊朗关系调解的成功,会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调解者角色给予更多期待。在我看来,基于“全球安全倡议”的精神,中国肯定是愿意为地区和世界和平做更多贡献。接下来中国会不会,或者能不能继续成功扮演调解者角色,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相关冲突方是否有解决其冲突的强烈愿望;二是冲突各方是否真的希望中国的调解?三是国际社会特别是世界大国对冲突的态度,以及与冲突各方的关系。所以,中国今后能不能继续成功扮演国际调解者的角色,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的意愿。一次成功的国际调解肯定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沙伊调解的成功会增强中东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的信任和信心

文汇报:作为中东学者,您多年来持续在伊朗、土耳其、以色列、沙特等国调研。在各国精英层学习现代化时,早年基本都遵循了西方化的道路,国际问题研究这门学科也是借鉴之一,比如三大主义。中东国家也有不少这样的知识精英阶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十年,日渐成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这些中东精英是如何看待的?

范鸿达:就国家软实力和吸引力而言,相比较欧美发达大国几十年上百年的经营,迄今中国在中东还有更多发展空间,中国的一些理念在中东被广泛接受还需要时间和有效推进。我相信,类似调解沙特伊朗关系这样的行动,一定会增强中东国家和人民对中国信任和信心。根据我的个人观察和理解,在有效和可见的实践的配合下,中国的一些理念在中东更容易取得影响力。

来源:文汇网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