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澄章:“喊声‘鹰嘴豆泥’,我就会转身”,《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 2023-05-22 浏览次数: 131

2023522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包澄章副研究员在《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喊声“鹰嘴豆泥”,我就会转身》(见《解放日报》2023522日第10),全文如下:

喊声“鹰嘴豆泥”,我就会转身

耶路撒冷老城有一处全球鹰嘴豆泥爱好者的“打卡地”——一家拥有近70年历史的家族经营的快餐店,现由家族第二代和第三代共同经营。餐厅店门由两扇三折铁门组成,蓝底黑框的铁门上以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标注店名“丽娜餐厅”,却用英语标注“丽娜鹰嘴豆泥”,店主似乎有意以这种方式,提醒往来游客餐厅的主打菜。

据当地一位老饕称,吃过这家餐厅鹰嘴豆泥的人,很难不上瘾。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点菜时对在鹰嘴豆泥上加松子还是加蚕豆犹豫不决。此时,邻桌看起来经验老到的当地食客会以一句“都试试吧”轻松化解尴尬。初次尝试的外国游客,大多在鹰嘴豆泥入口后,以一句绵长起伏的“嗯”来表达赞叹。

鹰嘴豆泥俗称“胡姆斯(hummus)”。在阿拉伯语中,胡姆斯既指鹰嘴豆,又指鹰嘴豆泥。叙利亚人将鹰嘴豆泥称作“穆萨巴哈(musabaha)”,与“念珠”和“游泳”两个单词同源,这或许是鹰嘴豆形似念珠的缘故,也或许是叙利亚人以此强调鹰嘴豆徜徉于各种配料的状态。

尽管历史学家对鹰嘴豆的确切起源存在分歧,但基本认同地中海地区种植鹰嘴豆的历史久远。据考证,13世纪开罗的烹饪著作中记录了迄今为止关于鹰嘴豆泥最早的食谱。书中提及当时流行的吃法是,鹰嘴豆泥配上醋、腌柠檬果肉、生姜、肉桂、胡椒、欧芹、橄榄油等调味,不含今天食谱中的芝麻酱和大蒜。如今,鹰嘴豆泥的常见烹饪方法是将鹰嘴豆浸泡一夜,泡发后的鹰嘴豆加水、文火慢煮,手工去皮后放入碗中,配蒜瓣,用杵捣碎、研磨,加柠檬汁、盐、孜然和芝麻酱搅成糊状,用勺子将鹰嘴豆泥由碗中向边缘摊匀,中心低洼处放上几颗煮熟的鹰嘴豆,淋上橄榄油,以辣椒粉、欧芹和薄荷点缀。

在制作鹰嘴豆泥的过程中,西亚地区形成了不同流派:“正统派”强调仪式感,坚持手工研磨、搅拌,以传统陶碗摆盘;“现代派”讲究效率,使用超市中售卖的罐装鹰嘴豆,借助搅拌机搅打,提升鹰嘴豆泥口感的细腻程度;“改革派”则大胆创新,探索鹰嘴豆泥与咖啡、牛油果、南瓜、甜菜根、巧克力的奇妙组合,试图颠覆传统,重新定义鹰嘴豆泥。

鹰嘴豆泥扮演着开胃菜、蘸料、主食、小吃等多重角色,口感醇厚丝滑,百搭特质和不张扬的个性或许是鹰嘴豆泥稳坐中东美食江湖“一哥”宝座的秘诀。在餐桌上,所有菜在鹰嘴豆泥面前都是配角。皮塔饼、三明治、蔬菜沙拉蘸上鹰嘴豆泥,完成颇具仪式感的“洗礼”;烤肉等一众“硬菜”靠蘸鹰嘴豆泥增香解腻,以示对“一哥”弯腰臣服。

中东百姓对于鹰嘴豆泥的热爱,可从坊间流传的俗语窥见一斑:“如果你不记得我的名字,喊声‘鹰嘴豆泥’,我就会转身”;“鹰嘴豆泥是通向冰箱中其他食物的入口食品”。在巴勒斯坦地区,一些家庭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鹰嘴豆泥,甚至开发出鹰嘴豆泥配薯片、饼干或其他甜点的下午茶吃法。

鹰嘴豆泥也日益受到西方民众的追捧。鹰嘴豆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加入橄榄油和芝麻酱的鹰嘴豆泥,具有减重、降血糖和胆固醇、抗凝血等功效,还能提供高饱腹感,被减肥界视为新宠,近年来成为风靡全球的减脂餐。如今,全球鹰嘴豆泥市场规模已超过25亿美元。自2012年以来,每年的513日被定为“国际鹰嘴豆泥日”。全球各地的鹰嘴豆泥爱好者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制作、品尝鹰嘴豆泥,或创作一道以鹰嘴豆泥为灵感的菜肴,来庆祝这一节日。

在中东国家,供应鹰嘴豆泥的餐厅里,或街道两旁的小吃店和路边摊,随处可见一种球状的油炸素丸子。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法拉费”(falafel)的街边小食起源于埃及,以蚕豆和欧芹、香菜、洋葱、大蒜、胡椒、辣椒粉为原料。这道菜经亚历山大港传入东地中海地区后,当地人以鹰嘴豆取代蚕豆,开发出鹰嘴豆版的“法拉费”,盛行于巴勒斯坦地区。黎巴嫩人和叙利亚人餐桌上的“法拉费”,更多以鹰嘴豆和蚕豆作为混合原料。以色列人则更喜欢把“法拉费”连同酸黄瓜、西红柿、薯条等,放入皮塔饼,做成三明治食用。

鹰嘴豆的起源尚无定论,东地中海国家围绕鹰嘴豆的原产地,更是争论不休。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都曾发起过制作巨型鹰嘴豆泥的运动,彰显爱国热情。20105月,黎巴嫩法纳尔村的300名厨师,动用8吨鹰嘴豆、2吨芝麻酱、2吨柠檬汁和155磅橄榄油,制作了一盘重达2.3万吨的鹰嘴豆泥,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2年,澳大利亚电影人特雷弗·格雷厄姆拍摄了一部题为《要鹰嘴豆泥,不要战争(Make Hummus Not War)》的纪录片。他遍访贝鲁特、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纽约等地餐馆,采访当地各界人士,试图对鹰嘴豆泥探源溯流。电影中,导演最终没有找到答案,他坦言鹰嘴豆泥原产地之争是一场“关于历史、民族荣誉、神话和宗教信仰的战斗”,但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中东地区对鹰嘴豆泥的热爱,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向往已久的实现地区和平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这一设想契合当地民众对和平的期许。纪录片推出后不久,巴勒斯坦人便在隔离墙上涂鸦创作,取片名之谐音,涂上“别建墙了,做鹰嘴豆泥(Make Hummus Not Wall)”的口号。网上售卖的印有“传递鹰嘴豆泥,而非仇恨”标语的T恤衫,也受到当地年轻人的追捧。

鹰嘴豆被捣碎成泥和与其他配料相互糅合的过程,恰似中东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与融合。鹰嘴豆泥的醇厚口感似乎在提醒人们,这一穿越人类文明厚重历史的食物,其实早已超越地理界限和政治分歧,成为这片古老土地上诸民族的共同遗产。珍视和传承美食这一共同遗产,在烟火气与战火之间作出选择,找到和平相处之道,或许才是鹰嘴豆泥赋予这片土地的意义所在。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