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教授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接受《环球时报》采访
发布时间: 2023-08-07 浏览次数: 104

20238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接受《环球时报》采访(见《环球时报》202387日第7),主要内容如下:

阿拉伯青年对华好感增强的背后

近日,迪拜一项针对阿拉伯国家青年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视中国为盟友,该数值为4年内最高值。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数据显示,阿拉伯地区有着庞大的青年群体,其3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六成左右,因此外媒对此调查结果及其展现出的阿拉伯青年对华好感不断增强的趋势格外关注。《环球时报》中外民间交流系列观察栏目组的调查显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民间交流渠道拓宽,比起老一辈阿拉伯人,阿拉伯青年了解中国的媒介更丰富,有更多与中国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们对中国有着更加多元且与时代同步的认知。此外,当今阿拉伯青年能够以更开放的态度看待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发展,愿意从各国学习成功经验。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进一步拓展中阿年轻人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面对面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

“与中国同事们相处,总会有不断进取的冲动”

走在中东各国的商店里,来自中国的数据线、充电宝、手机支架等日常消费品琳琅满目。去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前往首都多哈采访时,翻开一个个世界杯特许商品的背面,很多都是熟悉的“中国制造”。多哈一家世界杯特许商品专卖店的店员艾哈迈德说,他们店里很多商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产品种类多、质量好,消费者很喜欢”。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阿拉伯青年对中国正面认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缘于双方的经贸往来,尤其广东广州、宁夏银川、浙江义乌等城市已成为连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窗口。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是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22年中阿贸易额超过43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在社会文化领域,刘中民表示中国电视剧、电影等对阿拉伯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山海情》《欢乐颂》《父母爱情》等电视剧的阿语版均在多个阿拉伯国家陆续播出。

……

美国霸权行径引阿拉伯民众反感

在中沙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背景下,《环球时报》旗下舆情调查中心近期开展了“沙特阿拉伯年轻人眼中的中阿关系”民意调查。本次调查面向沙特阿拉伯1835岁年轻人,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阿拉伯语开展。本次调查时间为202374日至11日,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数据显示,超七成(73%)受访者对中国印象好,而对美国印象好的受访者不超过半数(47%)。七成以上受访者表示了解中国和沙特在基建、经贸、能源等方面开展的合作,且有超2/3的人表示能亲身感受到这些合作切实改善了人民生活。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势力很大,一些国家的政府希望美国能为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帮助,还有一些国家的民众受美式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但美国动辄干涉他国内政、对阿拉伯事务指手画脚的霸权行径,令阿拉伯民众十分反感。“9·11”事件后,美国指责沙特阿拉伯为恐怖分子提供支持,目前美国还在拿所谓的人权报告、宗教自由等打压阿拉伯国家,这些使很多阿拉伯人对美国的印象越来越差。

该趋势在迪拜开展的民调中也有所体现。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今年6月迪拜的一项针对1824岁阿拉伯青年的民调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他们国家的盟友,该数值达4年内最高;而在阿拉伯青年心目中的友好国家中,中国排第二,美国排第七。

刘中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严格的政治法律意义上来理解,阿拉伯国家在军事安全上对美国依赖更深。从更宽泛的伙伴关系上来说,如今阿拉伯青年看到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抛弃盟友利益,而中国与阿拉伯的各领域合作基于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所以他们把中国看作是伙伴般的“盟友”。

埃及青年拉比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今世界最值得信任的就是中国,中国守承诺、够朋友,为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做了许多好事。不像美国,口惠而实不至,同时对阿拉伯国家的援助附带诸多苛刻的政治条件。

……

与政府层面的合作相比,邹志强认为年轻人面对面的交流更直观、感性,也更自由。中阿年轻人到对方国家旅游、留学,能够交到当地朋友,进行深入交心的对话,对增进两国民众了解和加深情谊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过,他也表示,目前中阿青年交流规模有限,覆盖面不够广。22个阿拉伯国家有4亿多人口,但真正能参与这种交流的仍是少数。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发现,在沙特阿拉伯,超八成受访者未来过中国(大陆地区),若条件允许,九成的人愿意到访中国(大陆地区)。超七成的人认为通过旅游、语言学习、文艺演出等方式加强两国青年交流是有必要的。刘中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过去中阿青年交流活动官方色彩较浓,存在官方与民间交流不平衡的问题,且语言、宗教差异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往。

……

来源:环球时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