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研究简报》第1期--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平衡外交(上)
发布时间: 2013-09-12 浏览次数: 42

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平衡外交(上)

 

原文信息

【标题】China’s Balancing Act in the Gulf

【作者】Jon B. Alterman

【日期】August 21, 2013

【机构】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链接】查看原文

 

编译信息

【译者】编辑部

【期数】第1

【日期】2013912

 

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中坚持追求各种利益间的平衡,而在中东地区,这一平衡行为正变得充满风险。

在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的20年里,中国越来越依赖海湾地区的能源供应,而海湾是一个易发动荡且中国影响力很小的地区。就此而言,中国的经济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内政治稳定依赖的是它不能完全掌控的能源资源。中国一直在追求石油来源多元化,但在今后数十年里对油气资源的依赖肯定还会增长,海湾地区是它重要的石油来源地,来自沙特的石油占了中国总进口量的20%

中国在海湾那些有抱负的盟友希望这种依赖将推动中国在该地区扮演新的重要角色。其中一些国家试图与中国建立一种比与美国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而另一些国家则希望借以平衡美国的势力。然而,中国总是谨慎地与各方建立着联系,同时试图与它们保持一定距离。即使伊朗、伊拉克与海合会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建立紧密联系,中国仍小心翼翼地对待伊朗与海合会间的竞争并留意观察美国的反应,努力避免陷入海湾地区事务之中。随着它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美国全球地位与作用的前景日益不确定,中国在这一地区维持平衡政策正变得更加困难。

 

中东变革中的中国

近年来中东经历了政治动荡,政府变换频繁,地区内部的挑战给中国带来了难题,需中国外交官努力去把握所发生的变化并调整其政策。

中国分析家提出阿拉伯国家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条件。整个阿拉伯世界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和高失业率,以及与全球经济减速的结合等因素打破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脆弱平衡,而美国全球地位的下降与信息革命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学者一般将阿拉伯国家发生的事件归为其国内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正是中国自己在加强管理的方面。

中国外交并不总是像一些人所希望看到的那样灵活和巧妙。埃及和突尼斯的动荡发生得如此迅速使中国和海湾的领导人很难做出及时反应。在利比亚,阿盟(受到海合会的大力支持)呼吁联合国出面解决问题和北约采取行动最终推翻了卡扎菲政权。中国支持施加制裁的联合国安理会1970号决议,对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投了弃权票,其后果是允许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反对派武装提供支持,北约行动也得到了海湾国家卡塔尔与阿联酋的配合。中国好像一直是两面下注,一方面在20117月对卡扎菲提供支持以维持现状,另一方面又为反对派打开方便之门。

中国决策者将利比亚的教训运用到叙利亚问题上的一个表现,是并不积极反对国际行动,而海合会领导人则是主张对叙利亚进行国际干预的最积极倡导者。中国已经三次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叙利亚问题的决议,它坚持呼吁进行对话,而不管对话的框架与当前的形势。但在坚决反对采取国际军事行动的同时,中国也已经比在利比亚时更迅速地向反对派伸出了手。事实上,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完否决票之后的24小时,就有一个叙利亚反对派代表团应邀访问了北京。在中国的谨慎行为中,可以注意到访华的代表团仅是半官方水平,并不代表对叙利亚政府的外交冒犯,但中国也已经主动向潜在的叙利亚未来领导人伸出了手。

中国的叙利亚政策似乎是由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干预转向让俄罗斯主导,从而积极支持巴沙尔。在冲突之初,中国官方曾希望与海湾国家领导人一起提出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方案,但这种前景已经暗淡。中国的地位使其与海合会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因为后者主张将巴沙尔政府驱逐出阿盟并极力武装叙利亚反对派。只是海合会领导人因中国不妥协态度所遭受的挫折,好像还没有美国态度所带来的挫败大,它仅有反对的说辞而未对巴沙尔政权采取实质的行动。整体而言,面对阿拉伯革命所带来的相似的国内政治反应,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共同利益要大于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国和海合会

中东地区局势的动荡与全球局势的演变趋势,使海湾产油国有理由希望中国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海湾国家对中国的利益需求,部分源于对美国意图的不安全感。美中两国描述海湾地区的话语体系差异十分明显:美国追求“能源独立”,并且要“结束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而中国倡导“能源相互依赖”、“能源安全”和“战略伙伴关系”。美国的话语让海湾领导人不安,而中国的话语则让他们感觉到更安全。

当然,中国的吸引力决不仅仅是话语。相似的集权型政府也有助于建立中国与海湾之间的联系。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在维持国内稳定和防止阿拉伯革命外溢方面拥有明显的共同利益。有人认为,中国对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吸引力部分源自在政治稳定中谋求发展的“中国模式”。西方国家对于政治改革的坚持令许多国家保守领导人十分尴尬和狼狈,这些政府希望的是采取严厉措施打击国内政治异见分子,而与强大的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即使是不成熟的“中国选项”,也能帮助抵挡来自西方国家的批评。中国可以不受国内干涉对外自由售武以及快速提供对方希望得到的东西,因而对这一地区内的所有国家都具有吸引力,即使是像沙特这样与美国维持长期战略关系的国家。

最后,海湾许多国家将中国看作是自己的未来希望——一个能在往后数十年里持续消费本国石油的崛起中大国。中国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使它必然是一个更稳定的大国,一个依赖中东的大国,这一点和美国完全不同。一些地区国家认为与美国的关系可以减弱,而与中国的关系将不断加强。

对这种可能性形成支持的是近年来中国与沙特及海合会其他国家之间贸易的强劲增长。2007年中沙贸易额为254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643.2亿美元。沙特的消息称,2012年中沙贸易额增长14%,达到734亿美元。海合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与人员往来也大大扩张,大量阿拉伯商人已在中国义乌站稳脚跟,那里生产了绝大部分出口到海湾的商品,估计现有20万中国人居住在阿联酋。

沙特与其他国家特别是阿联酋正致力于树立可靠能源生产国的地位,并有效地加以利用。沙特在国际市场上总表示能提升自身产量以保障消费国需求。近年来沙特已经提高天然气产量以减少国内的石油消费,保障石油出口的灵活性,据说沙特提高石油出口就是为了满足中国的需求。

沙特对上述政策行为的安全影响十分清楚。一位学者认为,“中国日益重视沙特作为可靠能源合作伙伴的地位,沙特也将中国看作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和战略合作伙伴。”沙特在油气生产上的重要性远超过伊朗,过去十年沙特向中国出口的石油比伊朗对中国出口的两倍还多,而中国与海合会其他国家以及也门的能源关系,没有一国可以与沙特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