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和中东安全角逐
原文信息
【标题】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truggle for Middle East Security
【作者】Jon B. Alterman
【日期】March 14, 2017
【机构】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链接】查看原文
编译信息
【译者】编辑部
【期数】第35期
【日期】2017年3月15日
中国的利益遍及全球,与美国的接触越来越多。中国意识到,美国既非明确的竞争对手,亦非确定的敌人,但美国显然是世界第一大强国。在中国面对的诸多外交政策挑战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如何在崛起的过程中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或者作为亚洲第一强国招致不必要的负担。
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
中国处理全球事务的一般方式与美国迥然不同。即使在历史鼎盛时期,中国也只是一个地区大国,而非世界大国。中国从未寻求扩张领地或制定国际事务规则。中国的崛起没有创建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而且中方也绝不轻易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
当代的美国战略思想家广受中国古典军事理论家的著作影响,其中许多人认为,目前中国的无为主义不过是一种坚忍,背后并不尽是善意。他们经过研究中国历史发现,贯通中国思想的脉络并非和平共处,而是相机而动。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克制对国际舞台的野心,并不表示胸无大志,恰恰是在韬光养晦。
不过,纵然熟识中国的分析师,也很难看透中国领导人的真实意图——如果中方确有相关计划。中国政府的组织机构又是如此庞大而复杂,更难以琢磨,导致究竟是意图、现实、抑或幻觉无从分辨。即使中国确有长期战略,也无法判断该计划是否能够在持续的和平环境下获得成功,更不用说能否经受住战争的考验。
二、中国在中东的利益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存在时间相对较短,范围也较窄。过去二十年,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提升,局势已经改变,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中东事务。中国的直接参与主要是在经济领域,通过下列三条途径。最重要的途径是能源。中国直到1993年才成为石油几乎完全净进口国,但中东地区一直是中国过半数进口石油的来源。中国持续增长的石油需求令其寻求供应多元化的努力收效甚微,因为进口总量在迅速增长,来自中东以外地区的供应增量变得微不足道。仅在 2013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就增加了9%,而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占到全球石油需求总增长的43%。
第二条途径是工业产品贸易。海合会是中国增长最快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向海合会出售各种工业产品,贸易额增长迅猛。据经济学人智库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对海合会出口第一大国。龙城——位于迪拜近郊的一家大型商场,充当了无数中国厂家和批发商的大卖场;近期商场面积扩大了两倍,商铺超过46英亩。目前大约25万中国人在迪拜生活,不过,其中一部分是为来自非洲和欧洲的客户服务,这些客户倾向于在中东地区与中国做生意,而不是直接前往中国。
第三条途径是基础设施和其他工程承包。中国从国内兴起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中积累了大量专业技能,并应用到中东地区新兴的城市建设需求上。中方建筑公司素以廉价和速度见称,这可以给当地领导人创造快速发展的政绩。201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投资和合同金额总计超过600亿美元。随着中东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物质匮乏对引发“阿拉伯之春”抗议活动的作用,以具吸引力的价格实现快速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通常还有中国政府的财力支持),这前景着实诱人。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活动几乎完全以国家为中心。中国政府热衷于中东国家的大型公共部门,并热衷于与国家机构签订贸易协议。美国在海外的活动则通常超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政府寻求与商界精英、学术界和公民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建立直接关系。相比之下,中国乐于接受中东地区的现状。虽然中方也担心中东地区缺乏应对国内社会、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必要能力,但中国政府似乎并不信任反对派组织,把政府军看作能够遏制恐怖主义和其他混乱局面的唯一力量。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让中国措手不及。不过,如今强势的地区铁腕人物已回归,中国官方似乎松了一口气,但也谨慎地避免完全切断与反对派组织的对话渠道。
三、中美两国在中东的战略
从根本上说,美中在中东地区不存在天然的冲突。稳定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而且两国为营造现状投入甚巨。一方面因为美国致力于在中东建立开放市场体系,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而中国从中受益匪浅。中方企业在伊拉克的投资超过160亿美元,已成为该国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之一。但让中国受益的是,不仅避免了在安保领域的类似投资,更避免了那些反对现状者对于安保投资的敌视。某些中国官员私下表示,对美国参与中东地区事务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满意,因为派驻中东的美军越多,能针对中国部署的美军就越少。例如,美国海军通常有三支航母战斗群执行日常任务,由于美方承诺在中东保持一支航母战斗群,那么在太平洋很难随时部署一支以上航母战斗群。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战略似乎与在本土周边的大有不同。在远离本土的地区,中方乐于在美方势力的阴影下活动,但中方对美方在东亚地区的势力越来越警惕。中方对美方势力的警惕至少有两种解释:中方认为东亚理应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担心美方试图利用中国周边国家遏制中国。中方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与美方的争议,反映出中国对美国海军力量的默许完全是情势所迫。对于中方的警惕,也可能有第三种解释:中方认为东亚地区完全是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而且中国是区内绝对的军事和经济强国,毋须美国来维持东亚地区的秩序。在中东地区则不同,那里各种潜在威胁丛生,当地政局异常复杂、往往难以捉摸,而中国军队在这样远离本土的地区也难以发挥作用。
四、中国的号召力
中东地区的动荡已回复正常,安全部门官员重新掌控了局面。因此,美国失去了当权者的信任;中国则因为对别国国内事务保持中立而重获青睐。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美中之间两种不同的战略在世界许多地区暗暗较劲,美方坚持“附加条件”的双边关系,而中方不关心那些束缚美国政策的内部因素。当然,美方的绝对实力超过中方,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以及军事装备,但中方通过与美方不同的做法,可以获得美方无法获得的军事和经济资源。
对于那些美国试图排挤的国家(如伊朗),中国代表全球事务中的一股平衡力量。对于那些认为美国正在背弃老朋友的国家(如沙特和埃及),中国是美国无法忽视的竞争对手,也是他们获得美国非卖品的渠道。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都认为,中方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对他们是有利的。
对于中东地区,中国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国不带来负担,而非中国能负担什么。这种情况类似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在中东地区受到欢迎,当时中东各国正寻求摆脱英国、法国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长期以来,中东各国政府对美国的干预愤恨不已,民众则怨恨美国对他们的利益怀有敌对倾向。在这些问题上,中国都是白纸一张,中东各国可以从头描绘他们所期盼的另一番大国关系蓝图。中国官员不附加条件,也不进行道德说教;他们不会抱怨立法机关束缚了手脚,也不要求签署和核实一堆合规文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已成为比较繁琐的合作伙伴,而中国承诺建立更直截了当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成功的国家,在过去数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这无疑有所帮助。展望未来,中国可能仍是世界上化石燃料需求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而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材料市场也随之增长。其他地区的能源销售前景就没有这么乐观。中东国家向来认为,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会让它极为关注该地区的局势。一旦美国不再依赖中东石油——即使是暂时的,许多国家会认为美国急于切断与中东地区的联系。美国开始讨论“重返亚洲”战略,给许多中东国家传达了一个信号,即美国正不顾一切地从中东抽身。中国越来越依赖中东地区的能源,与中东的联系逐渐增强,这让中东各国政府和人民相信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日渐衰落。
五、中国影响力的局限性
然而,对未来的预期往往会干扰对现状的理解。中国已经或很快会在中东地区的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判断为时尚早。中国对该地区的推动作用,往往使人们低估了美中之间在军事和外交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实力要赶上美国,可能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更广泛的文化因素也会削弱中国的影响。中东地区对中国的适应程度远不如对美国,因为美国早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向该地区深入渗透。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语言和文化,讲普通话的无神论者在阿拉伯世界步履维艰。而不论在中东还是世界其他地区,美国的起步时间远远早于中国。全球教育的典范是哈佛大学,而非北京大学;人们渴望的电脑是“苹果”,而非“神舟”;司机希望拥有“吉普”,而非“长城”SUV。在声望和创新理念方面,美国把持光鲜亮丽的领域,而中国工人负责辛苦地制造产品。中东地区可以买到廉价的中国产品,但这些产品是提供给穷人的。中国本土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当然,中国的精英阶层追求西方品牌。这种情况表明,亲西方文化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