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城市报告:新世界的新优先事项
原文信息
【标题】Global Cities: New priorities for a new world
【作者】Antoine Nasr and Rudolph Lohmeyer
【日期】June, 2021
【机构】Kearney
【链接】查看原文
编译信息
【译者】文少彪(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期数】第129期
【日期】2021年9月1日
一、2020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
与2019年相比,2020年的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新增了两个指标,在商业活动的维度增加了独角兽企业数量这一指标以评估城市的创新水平。在人力资本维度增加了医学院校数量以评估城市医疗体系全球化程度。
今年榜单前几位排名的主要变化是香港多年来的五强地位被北京取代,北京排名的提升得益于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人力资本的大力投入,而香港的混乱局势无疑造成了其各维度表现的下滑,其中商业活动、信息交流和文化体验等维度下滑明显。具体排名如图所示:
2020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前十名
1. 前5大席位中4席未变。
纽约再次蝉联榜首,且得分与榜单中其他城市的差距略有扩大。纽约在人力资本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国际学校数量、留学生数量和医学院校数量等指标表现也非常出色。
伦敦仍然排在第2名,但得分自2017年以来持续下降。虽然预期的脱欧公投后的经济活动大幅减少情况尚未出现,但新的贸易规则也未能如期启动,具体影响至少要到年底才能明确。
巴黎再次占据第3名,得益于在信息交流(该维度巴黎得分最高)、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等维度的稳定表现。
东京维持榜单第4名,得分缓慢但持续提升,在商业活动维度上表现出逐年递增势头。但首相安倍晋三辞职后的发展趋势还有待观察。
北京排名上升至第5名,大多数指标得分有所提升。北京商业活动维度得分排名第2,包括全世界最多的财富500强企业总部驻地,以及在新增的指标——独角兽企业数量上取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另外,教育投入和文化中心地位的提升推动了北京人力资本维度得分的大幅进步。
2. 创新创业竞争力成差异化优势。
因为新增了独角兽企业数量这一指标,一些大力推动创业发展的城市排名比上一年有所提升。旧金山无疑是该项指标的最大受益者,综合排名上升九位,从第22名跃升至第13名;上海排名上升七位,现排第12名;慕尼黑从第32名上升到第24名,西雅图排名上升两位至第45名。
3. 医疗发展短板拖累城市成绩。
医学院校数量指标的增加导致部分城市综合排名下降。在人力资本维度上,伊斯坦布尔从第20名下滑到第38名,布宜诺斯艾利斯从第12名下滑至第31名,布拉格从第61名下滑至第82名——这些城市也恰在疫情阶段面临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与经济停滞。
二、2020年全球城市潜力排名
《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第1位仍为伦敦,但后面的排名都比较出乎意料。其中,多伦多上升九位至第2名,主要得益于创新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治理的持续改善。东京排名上升两位,现居第4名,居民幸福感持续多年拿到高分。阿布扎比排名上升十三位,跃居第7名,主要得益于推动经济效益和多元化发展的长期投资。与《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相比,《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的结果变化更大,揭示了全球城市之间在谋求未来发展中的激烈竞争。
1. 经济发展和创新成主要动力。
《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榜单中名次上升的城市大多在创新和经济发展上取得进步,长期投资初见成效。阿布扎比和迪拜在经济状况维度基础设施这一指标上的得分名列前茅,因为这两个国家放开了私营部门,大力发展公私合作模式。其他排名上升的城市还包括:芝加哥,最显著的进步是私人投资和校办孵化器得分提高;马德里,人均专利数量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得分提高,排名上升十四位;深圳,人均专利数量和校办孵化器数量得分提高。
2. 美国城市排名急剧下滑。
虽然美国多个城市在《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榜单上表现亮眼,但《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结果显示了美国城市发展潜力的不确定性。美国城市大部分在居民幸福感、经济状况和治理等维度得分下降。旧金山和波士顿在上一年《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榜单上领先,但今年排名都大幅下滑,旧金山从第3名降至第11名,波士顿从第7名降至第15名。纽约跌出前25名,华盛顿和休斯顿未进前30,洛杉矶、费城和迈阿密甚至没进前50名。从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国际协定来看,这些转变并不令人意外。这表明未来美国城市在获取国际人才、商品和资本等方面将面临更多挑战。此外,今年春夏,美国多个城市发生抗议事件,突出了民众对城市治理诸多层面的不满,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力也达到历史最高点。
3. 结果呈现明显的区域化趋势。
今年的报告结果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化趋势:中国和中东城市正快速赶超北美和欧洲城市,而北美城市在商业活动维度的表现有超越欧洲的趋势。中国城市在居民幸福感、创新和治理等方面得分取得长足进步。中东地区的显著进步主要是因为海湾国家大力推动国家改革和经济多元化以及伊斯坦布尔持续强劲的表现。拉丁美洲城市排名持续大幅下滑,在每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所下降,创新方面得分下降最明显。虽然拉丁美洲各城市政府做出大量努力,但快速城市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似乎未得到妥善分配。其他地区排名相对稳定,包括亚太和非洲地区。具体的趋势如图所示:
《全球城市潜力排名》各地区得分趋势
三、疫情下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提起2020年,新冠疫情是难以回避的话题,但是本次报告所依据的数据大多数都是在疫情爆发前收集的,结果反应的是疫情前的城市竞争位次与发展前景。虽然与现在距离很近,但与当前实际情况还是有较大差距。但尽管报告中的城市排名尚未考虑疫情或疫情应对措施已显现的影响,却可以为城市领导者审视过去筹划未来提供参考。同时,该报告也提出了新冠疫情对全球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1. 全球城市在疫情下面临的新挑战与新压力。
从疫情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叠加效应来看,该报告认为城市领导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五个,每一个问题都增加了城市制定有效对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地理位置优势不断弱化。优越地理位置和人口密集曾经是城市的代名词,但面对疫情,这些曾经的优势成为了真正的风险或潜在感知风险。随着虚拟互动和远程工作模式的可行性不断提高,无论居民还是企业,他们在城市生存的成本与效益平衡已经悄然改变。
财政压力接近极限。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给很多城市造成了巨大的预算压力,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增加城市债务负担,限制城市和地方政府未来数年竞争力的提升。
全球分裂势头日盛。疫情爆发前,本土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已经出现抬头趋势,而疫情又为全球商业流通、资金和人员流动以及思想、数据和技术交流带来新的阻力。在供应链中断和供应紧缺,同时医疗设备与资源需求激增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自给自足和战略独立能力展现出空前的优势。国际合作力度逐渐减弱,全球城市为其居民、社区和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些核心手段也随之被摧毁。
城市分化持续加剧。受疫情影响,城市面临的很多长期挑战变得更加复杂。全球很多地区失业率创下70年来新高,进一步加剧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问题。此外,随着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就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必然受到影响。
环保压力亟待缓解。对很多城市来说,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已成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问题,城市需要找到新的方法,重新将自己打造为安全、有韧性、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场所。
2. 全球城市在疫情下面临的新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仅靠昔日的辉煌是无法永保城市全球领先地位的。要想使城市更加强大、更有韧性,城市领导者需要作出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战略和投资选择。虽然在应对地理、人口、产业优势等因素的变化上每个城市应因地制宜,但该报告认为城市应重点推进以下三个领域的创新。
城市价值创造。从结构上改变城市为居民、企业和社区创造价值的方式。
城市互联互通。探索新的方式,确保在全球分裂形势下维持贸易和资金流通、文化交流和人员流动。
城市空间转型。重构城市规划,利用物理空间和技术使环境更可持续、更有韧性和包容性。
四、全球城市价值提升的具体措施
要确保发展符合需求,保持城市竞争力,不仅要革新城市独特的价值主张,还要扩大价值主张或城市特色,吸引更多居民和企业入驻。这要求城市更加专注公共价值创造——即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只有这样,城市领导者才有机会扭转过去几十年来破坏社会稳定性、平等性和价值创造可能性的不利趋势,包括:以牺牲长期愿景和投资为代价制定短视、被动的决策,利益集团渗透政策制定程序,公共行政部门被个人利益左右,以及单纯从财务角度思考价值创造。
1. 城市价值创造的具体举措。
由于当前疫情危机,人们对变革有了更加开放的态度,因此现在正是改变原来以解决眼前问题为主的短期视角,转向以创造持续公共价值为主的长期视角的好机会。例如,对城市物理环境的投资不仅可以消除疫情暴露的一些不平等现象,造福当下居民和企业,同时也有助于增加未来就业机会和其他发展机会。具体行动包括:
重塑城市价值主张。城市领导者应着眼未来,不应局限于回归疫情之前的老样子。基于这一认识,城市领导者必须推动协同创新,重新设计城市价值主张,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反映所有人的利益和愿望。
投资推进未来复苏。复苏计划及项目不应总是向后看,而应着眼未来,救助条件要符合城市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利于整个社会发展。考虑到救助计划和资源的有限性,城市领导者需要确定哪些企业、行业或小型群体面临最严重的危机,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城市的未来价值主张。
建立公共价值创造市场。面临资源和预算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城市领导者必须把握机会,敢于担当,积极履行自己的主要职责。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积极探索创新思路,解决城市最迫切的需求和重大长期挑战。根据城市未来价值主张确定这些需求和挑战的优先次序,然后可以与私营部门合作,规划市场建设,解决这些需求和挑战。
促进公民资本发展。重建民众之间以及民众与机构之间的信任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对建立公民资本起到关键性作用。公民资本(civic capital)泛指促进人际合作的价值观和信仰。实践证明,公民资本能够刺激经济发展。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受疫情波及的民众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层丧失信心,其中18-25岁群体信心丧失最为明显。这一点突出了建立公民资本的紧迫性。
2. 确保城市互联互通的具体举措。
确保利于城市发展的现有国际网络和流通体系的连续性,包括商品流通、思想交流和人员流动。城市必须具备包容性和吸引力,为不同背景的居民提供理想的居住场所和工作场所。这意味着城市既要保留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还要认真思考城市空间布局设计。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口迁移是所有城市面临的新挑战,但对不同城市的影响方式和影响时间有所差异。为确保全球互联互通,城市领导者应关注以下几点:
深化全球网络参与。加深与全球城市网络的融合也许是城市保持与全球必要联系最实用的办法了。
建立国际经济伙伴关系。城市之间的经济伙伴关系可以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拓展了传统的经济价值创造方式。不同于以政治或文化为纽带的传统友好城市关系,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新型城市伙伴关系可以让城市即使在全国流动性不畅的情况下也能开展新的专业化发展,触发更多的市场机遇,吸引外资,支持产业合作,提高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3. 指导城市空间转型的具体举措。
在中国的上海、杭州、深圳、北京,以及新加坡等城市,我们看到政府如何通过大范围部署数字化技术,打破数字壁垒,实现对疫情扩散的研判和高精度的人口追踪,当然随着疫情之后如何平衡隐私与效率也成为了城市决策者与公民社会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关键举措包括:
均衡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空间距离的扩大给城市布局带来了新的要求,城市需要更灵活地利用空间,满足所有需求。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可以通过修订土地利用和分区法规来完成。
打造本地生活圈。大范围推行城市社区“本地化”战略可以缩短居民从居住地到工作地以及其他重要生活设施的距离,有助于优化城市人口分布,缓解交通压力。
重建对公共交通的信任。重新平衡人口密度任重道远。当前,城市亟需推出经济补贴,让居民再次恢复到可自由出行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城市领导者必须重新建立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信任,让居民放心使用。
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新冠疫情爆发后的封闭管理使得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户外活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而绿地建设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经常接触绿地可显著降低青春期和成年期患精神疾病的风险。然而,有证据表明,富裕人群居住地区有更多绿地,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不平等问题。
普及数字网络连接。要想在后疫情时代保持活力,城市必须投资数字基础设施,确保交通顺畅,不因收入和地理位置影响交通工具的使用,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提高城市韧性。2020年的重重危机给城市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新冠疫情绝对不会是城市面临的最后一场危机。在日益动荡的环境中,城市领导者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潜在破坏因素的准备,并在规划和开发城市空间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这实质上意味着城市规划要优先考虑城市的适应性,赋予城市空间多元化的使用方式,确保必要情况下城市能被快速改造。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