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研究简报》第136期--2021年中国新兴城市排名——“十四五”规划下的城市增长潜力
发布时间: 2021-09-25 浏览次数: 52

2021年中国新兴城市排名

——“十四五”规划下的城市增长潜力

 

原文信息

【标题】China’s emerging city rankings 2021: unpacking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作者】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

【日期】September 8, 2021

【机构】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

【链接】查看原文

 

编译信息

【译者】赵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期数】第136

【日期】2021925

 

导 言

人口、收入、经济活动以及政策环境的快速变化将会给中国城市带来哪些商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疫情期间表现出色的国家,中国的多元区域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投资前景最佳的城市在哪?公司应该如何调整其跨地区生产和销售战略?哪些城市面临经济表现欠佳的风险,以及哪些城市需要谨慎拓展业务?

十年前,经济学人智库就期待回答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新兴城市排名指数,并发布了一份新兴城市排名指数报告——《冠军: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聚焦中国内地城市的兴起。自此,我们每年依据经济学人智库对300中国城市调研的独家数据和预测结果进行数据更新,并引入可能影响城市增长潜力的新指标,以反映政策环境的变化。

在本报告中,我们重点介绍2021年更新到排名的关键业务要点,其中考虑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影响。

 广东省东南部、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城市在2021202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强,最有可能在中国未来五年在科技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中受益。

 上海因零售业规模庞大、财富高度集中、国内旅游吸引力强劲等,仍然是中国排名第一的消费市场。重庆也因零售业、旅游业的强劲增长以及年轻消费者比例高而排名靠前。

 杭州(浙江)、南京和苏州(均为江苏)会因吸引大量技术人员,将在中央政府“十四五”规划下的“预期创新和生产力驱动”战略中受益。然而,考虑到房价的可承受性因素,长沙(湖南)、西安(陕西)、武汉(湖北)和成都(四川)很可能在未来对熟练工更具有吸引力。

“十四五”期间,中央政府保持制造业占GDP重的政策支持,将有利于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我们的调查指数表明,广东省在制造业成本和劳动力方面保持竞争力;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地区和山东省的城市,拥有大量大学生,为先进制造业储备大量劳动力提供服务。

在此期间,尽管中国经济恢复能力强,但新冠疫情仍对政府政策产生深刻影响,并推动了商业机制转型。随着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偏好增强,以及企业采用直播等新的营销形式,电子商务渗透持续深化。由于海外旅行受到限制,国内旅游自动成为替代品。为了满足从海外回国消费的消费者,刺激了免税商品消费的扩张。

今年也是中国确定长期政策方向的重要里程碑。20213月,中国公布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设定了科技、制造业、城市化以及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经济学人智库对中国新兴城市的排名情况进行更新,并纳入了塑造城市发展并影响企业长期战略的新参数。

虽然本报告简要介绍了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相关动态,但订阅者通过订阅经济学人智库的“进入中国”(Access China)服务,可以完整地获得详尽排名以及具体城市的数据、预测结果和分析详情。进入中国作为分析和预测全球最大新兴市场的唯一数据来源(省市级),它不仅提供了当下有关中国的全面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将使您相信十年、二十年后您仍然会了解中国。

 

研究方法

我们选择增长指标(而非反映城市绝对规模大小或绝对财富的指标)作为判断新兴城市排名的主要依据。这些指标依据历史上的增长率和我们的预测,包括GDP、人口、外商直接投资(FDI)、城市空间和政策举措等。为确保排名城市能够充分吸引投资者,我们将2024年之前“城市人口”至少达到100万的城市作为主要标准,把292个地级市中的106个城市纳入了数据库。

“都市人口数据”是指经济学人智库对城市实际人口的测量结果,只包括已建成的城市地区人口。“新兴城市排名”依据我们对20202024年的预测数据以及20152019年的历史数据整理得出。我们增加了几个新指标来衡量“城市是否在经历人口膨胀或收缩”、“城市的创新能力”、“城市是否为交通枢纽”以及“城市人口净流入量”等要素。此外,在财政可持续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所设立的新指标也反映了其在“十四五”期间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总体排名中哪些城市的增长潜力最大?

2021新兴城市综合排名中,杭州(浙江)位居榜首,其次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大型城市。凭借强大的人才和制造业基础,在中国未来五年,这些城市将在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制造业向技术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除东部沿海城市外,合肥(安徽)、武汉(湖北)、成都(四川)、郑州(河南)等部分内陆省份的省会也跻身20名之列,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良好以及商业成本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这吸引着国内人口和企业的流入。

珠海(广东)和嘉兴(浙江)也在排名中表现良好,反映了自2021年起中央政府允许小城市放宽本地落户标准的政策,这项政策有助于吸引外来人口。这两个城市也将得益于附近的深圳、广州(以珠海为例)、杭州(以嘉兴为例)等城市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长三角(YRD)和大湾区(GBA)区城市也受益于支持制造业的新政策(作为政府供应链自给自足计划的组成部分)、培育本地人才储备和向碳中和转型。


  杭州和深圳在城市增长潜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城市综合排名)



哪些城市的消费市场潜力最大?

促进个人消费依然是“十四五”规划的一个重要优先事项。近年来,由于中美关系恶化和新冠疫情带来的焦虑情绪,消费者信心普遍较弱,消费持续低迷。20212025年,中央政府计划将在几个主要城市建立消费中心,以此来转变消费模式。

在此背景下,我们消费市场排名旨在衡量这些城市进一步发展零售业的潜力,以此来反映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消费潜力。此外,我们的调查指数还包括“Z世代”消费者(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数字-本土化”人口已经崛起,这部分人口强烈支持中国国内品牌。当地初建的零售企业可以根据这一消费群体的偏好来调整商业战略,特别是在拥有大量“Z世代”消费者的城市。

 

中国消费市场前十(指数100 =表现最好)


总体来看,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因零售业规模庞大、财富集中、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仍是排名第一的消费市场。重庆得益于强劲的零售销售和旅游收入以及高比例的“Z世代”消费者,也位居前位。贵阳(贵州)尽管面积小、经济基础薄弱,但由于当地旅游业前景良好,未来消费增长潜力突出。在西南地区,贵阳人均家庭支出仅次于成都,高于昆明(云南)和重庆,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成本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多。

 

哪些城市将引领国家创新努力?

追求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旨在解决近年来生产率增长下降的问题。为了反映这一政策步骤,我们引入了一个新指标,即获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以衡量城市增长潜力,并将这些因素加入现存指标,包括科技领域工作的当地人口比例,以及城市中“顶级大学”的数量。我们发现,南京、杭州、成都和苏州(江苏)等城市在过去五年中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将在“十四五规划”下受益于创新和生产率驱动政策。这些城市的顶级大学的存在,使其在落实国家战略计划时,拥有必要的人才储备和学术基础保障。

 

深圳和成都的研发能力正在提升


持续吸引国内人口转移的能力对于二线城市保持创新至关重要。然而,这亦取决于当地就业市场、户口政策和公共服务等因素。新冠疫情后,近来许多二线城市房价飙升的情况表明,当存款有限的年轻人来到新城市时,对潜在抵押贷款所造成的还款压力可能会感到非常敏感,这与可得到的城市公共服务息息相关。信息显示,长沙、武汉和重庆(公共服务相对较好)比广州、厦门和杭州(考虑到房价承受能力,这些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竞争力)更具吸引力。地方政府资助人才吸引计划的能力是另一个考虑因素:杭州相对健康的财政状况(强劲的财政收入增长和较小的财政赤字)意味着它有更大的激励能力。

 

房价/收入比是吸引年轻人才的主要因素


哪些城市将受益于支持制造业的政策?

中央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表示,将继续寻求保持制造业的GDP占比,这一政策规划将对具有坚实制造业基础的城市十分有利。依据我们的数据,如下面气泡图所示,大湾区(GBA)在制造业成本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继续保持竞争力;鉴于相对低成本的环境和现有的产业结构,山东和湖北也将受益于这一政策;长三角和山东省大学生数量较多,这意味着更容易获得先进制造业人才。此外,随着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供应链本地化以服务于(中国)国内市场,长三角和山东省地区的城市将会从国外直接投资中获益更多。

在二线城市中,无锡拥有最多的中500强制造业企业(15家),其次是东营(13家)、唐山(10家)、潍坊(10家)和烟台(7)。强大的企业存在表明,这些城市对上下游产业的制造业投资保持吸引力。然而,鉴于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可能会受到严格的环境监管影响,如石化和炼钢,因此东营和唐山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考虑到上述反映中国碳排放目标的因素,我们今年的排名考虑了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百分比。我们发现,由于能源密集型产业需要根据碳减排计划,增加其清洁能源消费份额,四川、广东、云南、湖南和湖北地区的城市将从相对较低的清洁能源成本中受益,比能源密集型行业更具吸引力。

 

大湾区仍是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中心


企业需要城市集群战略

尽管本报告考察单个城市,但随着政府的城市化战略越来越注重创建城市集群、大都市区和产业集群,我们也建议企业应密切关注更广泛的多城市地理因素,并在进行战略规划时认真考虑拟投资城市的市场禀赋,其中包括该地区的经济人口指标、基础设施和消费支出模式等。经济学人智库的“进入中国”服务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为中国城市新时代的企业决策提供信息。



索引框架及数据

经济

创新能力--科技行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

 

教育--顶尖大学数量

 

创新能力--老龄化(>65%

 

开放度--国外直接投资

 

交通--轨道交通

 

人口密度

 

就业市场--第三产业的GDP占比(%

 

就业市场--工资

 

便利性--绿色区域

 

医疗保健--三甲医院数量(AAA

 

创新能力--上市公司数量

 

交通--机场乘客吞吐量

 

制造业就业在总就业的占比(%

消费市场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市人均消费

 

总零售收入

物流

公路客运量/平方公里

 

航空客运量

 

邮政收入GDP占比(%

 

公路货运吞吐量/平方公里

 

水路货运吞吐量/平方公里

 

空运货物吞吐量/平方公里

 

物流业占总就业百分比

 

国际航线

 

综合交通枢纽

IT连接

人均移动电话用户

 

人均互联网用户

 

电信收入/GDP

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数量

 

中学数量

 

小学数量

 

大专学生数量

 

顶尖大学数量

 

高等教育师生比例

 

中学师生比例

 

小学师生比例

医疗保健

医生数量

 

医院和保健中心的数量

 

医院床位/10000

 

医生/10000

 

顶尖医院数量

污染

工业废水排放量/GDP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GDP

 

工业烟尘排放量/GDP

 

工业固废处理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PM2.5

 

可再生能源消耗率

增长潜力

城市人口增长预测

 

GDP增长预测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预测

 

人均消费增长预测

 

人口净流入预测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城市建筑面积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

 

财政可持续性

 

政策--开发区

 

城市发展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