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丰富的发展前景和复苏中的新重点
原文信息
【标题】Global Cities: divergent prospects and new imperatives in the global recovery
【作者】Antoine Nasr, Rudolph Lohmeyer, Abdo Al Habr, Brenna Buckstaff
【日期】October 25, 2021
【机构】Kearney
【链接】查看原文
编译信息
【译者】文少彪(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张鹏(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期数】第143期
【日期】2021年11月11日
当前,全球城市所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抗疫斗争远未结束,城市的领导者们仍然面对艰难的选择。然而,在艰难的抗疫中,许多城市正从疫情的冲击下缓慢恢复,疫情俨然成为了城市领导者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在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的城市在良政善治的引领下更快地走向全面复苏。总体来看,受疫情打击最沉重的莫过于全球领先的大城市,但同时这些城市也在冲击之下展现了非凡的韧性与适应能力。2021年度的科尔尼全球城市排名中,上海进入了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的第十位,这是上海在该排名中取得的最好成绩(2020年排在第12位,2019、2018、2017年都排在19位,2016年则为第20位)。
2021年上海城市排名的进一步提升,与2020-2021年全球城市在疫情下的表现有直接关联。此外,2021和2020城市排名使用的指标与2019年前相比,在商业活动的维度增加了“独角兽”企业数量指标,以评估城市的创新水平;在人力资本维度增加了医学院校数量以评估城市医疗体系全球化程度。上海正是在医疗体系的护持下,保证了疫情背景下商业活动、信息交流和文化体验等城市活动水平未受到大幅度影响。上海作为“大力推动创业发展”的城市,在排名上有所获益。
一、2021年的GCI与GCO指数
2021年的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紧跟各大城市在疫情期间的动态,很好地反映了疫情在过去的一年中对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两项指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城市抗击疫情的多样化发展路径。
1. GCI指数
GCI指数基于五项指标反映了城市的全球化程度: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互、文化体验、政治参与。根据2021年的GCI指数,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连续五年占据了全球城市前四的位置(见图1)。多哈、伊斯坦布尔、墨尔本和亚的斯亚贝巴等城市也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GCI指数排名上取得了较大进步。
与去年相比,21个城市在GCI中的排名上升了6个名次或更多,其中6个在中东。其余15个城市分布在除北美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区。我们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探索一些引起我们注意的“进步最大”的城市。多哈出现了最显著的飞跃,在卡塔尔与其海湾邻国恢复外交关系后,多哈的排名跃升幅度最大,上升了15位。这一飞跃得益于人力资本、信息交流和文化体验三个方面的巨大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取代了圣弗朗西斯科,在该项指数上跃居第十位,这得益于其在过于一年“独角兽”企业数量的增多。并且随着数字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上海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进步。此外,在GCI指数的“商业活动”这一指标中,上海凭借其发达的海运业务名列前茅(见图4)。
2. GCO指数
GCO指数基于居民健康水平、经济、创新、政府治理四项指数评估了城市发展潜力。由于疫情的影响,在过去一年中居民健康水平这一指标成为GCO指数中最重要的自变量。这凸显了医疗保健质量对其他指标的强烈连锁影响——如果一个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指数低,那么城市也就无法茁壮成长。尽管许多全球城市都看到了冠状病毒病例的改善,但随着所有资源投入到应对这一新型病毒中,与新冠无关的医疗问题积压,城市卫生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在短期内,城市生活质量的恢复将取决于通过接种疫苗、检测、追踪和隔离来控制病毒的有效性。从长远来看,主要城市将需要重建其医疗体系,以确保在应对不可避免的未来危机中保持韧性。
根据2021年GCO指数,尽管全球所有城市的分数都有下降,但位居前十名的城市大体上没有变动。伦敦在该项指数上连续三年位居榜首,巴黎、慕尼黑、阿布扎比等城市紧随其后,这得益于其在过于一年提供的稳定的、可靠的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阿姆斯特丹、圣弗朗西斯科因为其在居民健康水平方面的糟糕表现,在GCO指数排名上出现了大幅跌落。
在GCO指数的区域趋势中,中国正在上升(见图6)。事实上,在GCO排名上升超过10位的8个城市中,有5个是中国的城市,分别是广州(+20)、上海(+15)、深圳(+15)、深圳(+15)、重庆(+12)和苏州(+10)。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继续投资于其城市的长期成功,也为未来将这些城市打造成全球城市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然而,中国的一些城市并不能幸免于疫情对排名的影响。市级GDP和长期投资指标受到冲击,但是表现强劲的城市医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冲击。中国疫情爆发初期,中国城市的医院不堪重负,尤其是武汉的医院。然而,果断和创新的行动有助于控制病例数量。体育场馆、会议中心等公共场所改造为“方舱”医院,野战医院的快速部署,为疫情提供了更多急需的床位。互联网医院也获得了巨大的吸引力,减轻了实体医疗中心的压力。尖端技术一直是中国控制病毒传播的核心,包括使用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绘制迁移图的大数据以及为了限制人际接触而研发的运送食物和药品的机器人,同时新一代技术的创新应用展示了中国城市的优势,也展示了技术将在城市医疗保健系统中发挥的潜力。
二、3大新挑战
疫情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虚拟交互的惊人快速发展使人们质疑城市和集聚经济的相关性,而城市和集聚经济是其传统价值的基础。对于全球城市而言,挑战尤其明显,因为在许多人眼中,全球连通性的感知风险已经盖过了其收益。疫情的影响因城市而异,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现有社会安全网的强度、当地经济的现有结构、公共政策决策,甚至个人行为等因素。然而,从几项衡量标准来看,全球城市是首当其冲的,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城市现在处于引领全球复苏、重建个人生活和社区的前线。作为世界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全球城市有机会通过解决经济韧性和系统性不平等问题来为所有人创造更大的繁荣,从而引领未来。但是,全球城市领导者们依然面临三个方面的主要挑战:
1. 经济衰退。这场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预估GDP 收缩了3.5%。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失业率创历史新高,供应链出现特殊瓶颈,油价暴跌和微芯片短缺造成的中断,以及政府为支撑经济而进行的大规模紧急支出。现在,随着国家和城市寻求经济复苏,这种破坏的持久伤痕已经开始显现。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市场中断、全球经济构成的变化以及人类行为的根本改变,城市将如何重建地方和区域经济?
2.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增多。尽管疫情引起的全球货物和人员流动放缓导致 2020 年气体排放量减少20亿吨(约6%),但对气候而言这个好消息也只是昙花一现。2020 年底全球经济强劲反弹,12 月排放量超过上一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明确地表示,如果以当前速度继续增加,全球变暖可能在2030 年与2052年之间达到1.5°C。缓解并防止全球变暖将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和全球范围内的根本变革。与此同时,极端温度和天气灾害将变得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破坏性。对于全球城市而言,挑战是双重的:城市应该如何解决当前问题,如何在降低污染排放量的同时还要增强城市韧性以应对已经发生的灾难与挑战?
3. 居民健康面临威胁。随着冠状病毒的传播,担忧、恐惧和失落的情绪席卷全球,这对个人福祉,尤其是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许多人经历过经济动荡和失业恐惧,经历过居家隔离、无法正常生活和进行体育锻炼。在遭遇疫情后,经济伤痕在逐渐显现,这种疫情经历带来的持久的精神和情感伤痕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对医护人员而言,挥之不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项针对中国暴露于 COVID-19 的护士的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16.83%。尽管 COVID-19 的全球经验提高了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现实的认识,但它也凸显了全球许多心理健康服务多年来面临的严重资金不足和缺乏重视问题,也凸显了许多城市生活方式可能对心理健康有害——尤其是对穷人而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越来越向城市倾斜,城市如何才能在推动经济增长、创新和文化创造力的同时促进人类福祉?
三、5大举措
从疫情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叠加效应来看,该报告认为全球城市处于在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政治经济“修复期”,且前途未定。一些全球城市可能面临着需要重新定义和重建其相对优势来源的艰巨挑战,进而才能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其城市的特有资源。城市领导者应关注以下五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增加了城市制定有效对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1. 赢得全球人才竞争
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巨大推动力,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城市领导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为潜在的移民提供试用期,帮助移民快速融入当地社会,鼓励“知识交流”。过去一年中,赫尔辛基的“90天芬兰人”运动,纽约的“我们说纽约城”倡议。
深圳的“深圳孔雀人才引进计划”在吸引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经常讨论的人才外流现象相反,人才循环是指将出国并在此期间获得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居民引诱回来。深圳市孔雀人才计划成立于2011年,吸引了包括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在内的海外人才,并帮助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中国的硅谷。三级高人才吸引计划包括对全球知名知识分子、高管和运动员的经济激励,旨在吸引在世界知名大学任教的教授,帮助发展当地教育和创新生态系统。深圳的吸引力计划以其热情和包容的城市文化而闻名,在前五年吸引了 1219 名高技能人才,其中只有 74 名不是中国公民。
对于个人而言,仅靠一份工作已不足以成为搬到新城市的理由。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成为快速发展和高收入产业的枢纽,潜在员工在城市生活方面将继续享有更广泛的选择。因此,全球城市必须将城市自身定位和经济增长计划集中在他们想要吸引和留住居民的个人身上,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体验。
2. 拥抱快速发展的全球数字经济
这次疫情带来的一个无可争议的永久性变化是全球数字经济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流量上升,网上购物是新常态,我们最近对跨大西洋经济的研究表明,数字服务贸易占美国对欧洲的服务出口的78%。数字经济的戏剧性扩张对城市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了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提升,实体购物量的下降而可能导致的城市税收损失。虽然许多人认为数字经济的崛起是城市中心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但一些城市承认这是加速经济增长和推动复苏的一种手段。
发展数字经济不仅仅是提供高速WIFI网络那么简单,城市需要以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为着眼点,提供独具特色的、精准定位的数字资源。为发展数字经济,城市领导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为将来的数字化办工做好全面准备;建立双赢的数字伙伴关系;将数字作为经济发展的坚强引擎。过去一年,新加坡大力投资居民的数字技能,伦敦建立了全城范围内的数字伙伴关系,迪拜政府与数字科技企业加强了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与投资,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全球数字经济无疑正在改变个人和企业的位置演算。虽然数字经济可能会导致城市空置和企业总部搬迁,但它也可以成为拥抱城市的关键差异化因素和优势。全球数字经济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机会,也就是说,如果城市能够利用其优势来推动提高生活质量和加快经济增长那么就无需担心数字经济的影响。
3. 通过平衡全球和地方资源,确保经济韧性
城市的经济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在剧烈的经济冲击下生存并且快速地复苏。由于跨境贸易面临严重中断,疫情凸显了我们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和关键经济部门的脆弱性。虽然世界上许多跨国供应链在过去一年都在好转,但全球商品和服务的流动发生了持久的变化。在各种压力下。例如中美大国之间在关键战略领域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的呼声和对更绿色、更透明生产的需求日益增强,自给自足的意识增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商品严重短缺——这些压力使得全球贸易可得永远回不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虽然全球贸易的脆弱性表明基于本地化的战略会带来好处,但城市和国家还必须考虑保持过于孤立的风险。因此,城市发现自己正在寻求在全球采购其公民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与保持对全球贸易冲击和当地灾害的抵御能力之间的平衡。贸易和经济关系中的全球连通性是全球城市经济成功的基石,即便城市必须在建立和平衡这些全球联系方面更具创新性,全球连通性这块基石还是不会改变。
尽管贸易政策是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全球供应链主要由私营部门的选择操纵,但城市还是有方法可以在我们今天面临的广泛不确定性中实现弹性:建立全球经济伙伴关系;通过城市网络增强竞争力;将经济韧性区域化。在经济韧性这一点上,奥克兰、洛杉矶和广州建立了三方伙伴关系,惠灵顿和其他九座城市建立了“新西兰核心城市网络”,芝加哥周边的七个州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举措都提高了城市的经济韧性。
4. 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城市来说是一个双重问题。首先,城市在物理、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容易受到气候灾害的破坏,例如岛屿或海岸线这些人口密度大且风险较高的地方。正如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的那样,随着风暴和天气事件的频率和不可预测性的增加,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继续变得更加严重。其次,城市必须努力解决它们自身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的方式——并紧急采取行动控制污染排放和提高效率。联合国估计,尽管城市仅占地球表面的2%,但城市消耗了全球75%以上的能源,并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0% 以上。
鉴于确实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全球城市可以的集中力量通过强劲、快速和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与此同时,城市还必须采取一系列气候适应行动,以保护自己免受不可避免的气候风险,如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强降雨和洪水以及更频繁的干旱。在世界各地,城市在与市民、企业和周边地区的合作下,正在引领绿色革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韧性系统;发展区域合作。哥本哈根的“循环哥本哈根”倡议,鹿特丹将城市建设成为“海绵”的计划,佛罗里达州的两个小城市的区域联合计划,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典范。
5. 投资于个人和社区的福利
毫不夸张地说,就人类福祉而言,我们正处于危机状态——尤其是在城市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完全健康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其中“健康”是指积极而非中性的状态。撇开病毒的直接症状不谈,它在全球灌输的恐惧,为遏制其传播而采取的限制措施,以及世界各地城市的卫生系统几近崩溃,所有这些都导致人们福祉匮乏。生活环境对生活质量甚至寿命的影响已得到实证证明,一项针对美国人口最多的97 个城市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城市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低收入社区更热——温度越高,慢性病的患病率越高。
如果我们再次考虑城市经济活动的驱动力是它的人力资本,那么城市的核心要求就是人们喜欢居住的地方。COVID-19 的经验表明,单靠工作不是住在城市的理由。我们需要安全和清洁的生活条件、绿色空间的使用以及社区的社会支持。与此同时,在许多地方,新冠病毒带来的经济破坏剥离了地方城市原有的本土特性。许多小型餐馆、商店和活动共同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独特喧嚣,但是在疫情破坏下,这些商店和活动都已经关闭——当地新闻网站甚至保留了餐馆关闭的列表。没有这些本土的特色,城市就会失去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当城市领导人试图重建疫情期间失去的许多东西时,必须做到以公民和社区为核心。展望未来,能够为各种居民展示高质量生活的全球城市才能蓬勃发展。在我们研究的多元化全球城市中,优先考虑生活质量将采取多种形式,但所有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将是环境、社区和文化:重建自然环境;联通社区;发展特色的全球—当地文化。洛杉矶的城市森林建设行动,伦敦的“建立强大社区”计划,巴甫洛格勒的“跨文化美食在线”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健康水平。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