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书名: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
作者:刘中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字数:417千字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ISBN:9787520123983
内容简介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伊斯兰因素不仅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分化组合和中东政治格局的演变和重组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东伊斯兰国家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西方的关系产生了强劲的冲击,进而渗透到整个国际政治当中。本书尝试从理论层面建立伊斯兰因素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体系和框架,并就当代尤其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与伊斯兰因素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伊斯兰因素对当代尤其是冷战后中东地区国家双边关系、地区格局乃至国际体系的影响,客观解读伊斯兰因素在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研究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对于推动中国中东外交,推进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文明对话,维护中国国家安全,保护在中东地区的海外利益也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中民,1968年生,河北省迁西县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阿拉伯世界研究》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西亚非洲》期刊编委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国际政治理论、海洋战略问题、中国外交等;近年来曾到美国、欧洲和十余个中东国家作学术交流。
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4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摘编,在报刊发表时政评论200余篇;著有《一位中国学者眼中的中东变局》《中国热点外交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中东政治专题研究》《民族与宗教的互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研究》《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等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
目录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内容
三、研究特色
第一编 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
第一章 关于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探讨
一、对宗教含义及其本质的不同认识
二、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
三、宗教的构成要素
四、如何认识影响国际关系的宗教因素
第二章 伊斯兰政治文化概说
一、宗教与政治共生的传统及其历史影响
二、理想主义的政治传统及其历史影响
三、复古主义的传统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章 伊斯兰政治思潮概说
一、泛伊斯兰主义
二、伊斯兰主义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
第二编 中东国家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四章 当代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一、伊本·沙特时期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教(1926~1953)
二、沙特和费萨尔时期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教(1953~1975)
三、哈立德、法赫德时期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教(1975~1995)
四、阿卜杜拉时期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1995~2015)
五、若干总结与思考
第五章 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一、巴列维王朝的外交失败与伊斯兰革命的爆发
二、霍梅尼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思想
三、“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实践
四、后霍梅尼时代伊朗外交的历史演变
五、后霍梅尼时代伊朗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三编 中东地区冲突与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六章 当代中东地区冲突中的伊斯兰因素——以阿以冲突、巴以冲突为案例的研究
一、阿以冲突的宗教矛盾探源
二、意识形态变动与阿以冲突中伊斯兰因素的上升
三、巴勒斯坦的伊斯兰主义力量及其对巴以冲突的影响
四、伊斯兰主义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矛盾分歧及其影响
第七章 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国际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以伊斯兰合作组织为案例的研究
一、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合作组织产生的背景分析
二、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宗旨、主要机构及其成员国
三、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当代伊斯兰世界的国际合作
四、伊斯兰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及其局限性
第八章 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一、中世纪的帝国交往及其宗教因素
二、殖民主义时期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三、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四编 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九章 中东变局中的伊斯兰主义及其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以穆斯林兄弟会沉浮为案例的研究
一、借势而起的伊斯兰主义力量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穆斯林兄弟会的沉浮与中东国际关系的分化组合
第十章 中东变局中的教派矛盾及其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中东变局前逊尼派与什叶派教派矛盾的历史演进
二、阿拉伯国家国内教派矛盾的国际关系分析:以巴林为例
三、中东变局以来沙特与伊朗关系中的教派矛盾
四、对教派矛盾实质的若干认识
第十一章 “基地”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一、中东变局发生后“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调整
二、“基地”组织的扩张及其影响
第十二章 “伊斯兰国”的宗教极端主义及其影响
一、“伊斯兰国”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二、“伊斯兰国”宗教极端主义的特点及其影响
结语: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三大核心问题
一、宗教认同与政治共同体选择的困境
二、真主主权论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困境
三、圣战观的异化及其现实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伊斯兰教作为中东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受种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不仅在伊斯兰世界,甚至在国际政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只要它与伊斯兰教有一定的牵连,不考虑伊斯兰教的因素就无法理解、无法说明,从而就弄不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伊斯兰因素不仅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东地区国际关系的分化组合和中东政治格局的演变和重组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东伊斯兰国家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西方的关系产生了强劲的冲击,进而渗透到整个国际政治当中,加之中东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该地区存在的复杂的民族矛盾、边界争端,伊斯兰复兴运动所产生的震荡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中东地区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就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而言,无论是伊斯兰国家内部关系中的合作、竞争与冲突,还是伊斯兰国家与以色列、西方世界的关系,均受到了伊斯兰因素的深刻影响。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伊斯兰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与伊斯兰因素有密切关系。中东和平进程的一波三折,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恐怖暴力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后重建中的教派纷争,中东伊斯兰国家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美主义思潮,巴勒斯坦问题、伊朗问题、库尔德问题、黎巴嫩问题等热点问题日趋复杂化,在这些问题中,均有伊斯兰因素的渗透,并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自2010年底肇始于突尼斯并席卷阿拉伯世界的中东变局发生以来,最初并不为人们所关注的伊斯兰因素呈现出日趋上升的态势,并尤以伊斯兰主义政党在转型阿拉伯国家所呈现出的强劲态势最为引人注目。当然,伊斯兰主义政党也并非一帆风顺,穆斯林兄弟会下属的自由与正义党在执政一年后便遭到军方的废黜,并被埃及政府定性为恐怖主义组织,这是伊斯兰主义力量遭遇的最严重挫折。穆斯林兄弟会的沉浮改变了埃及国内的政治生态,而地区国家围绕支持和反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治博弈,也对中东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中东变局也激活了中东政治中根深蒂固的教派矛盾,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和伊斯兰极端势力也利用伊斯兰因素兴风作浪,进而使中东地区格局重组中的伊斯兰因素日趋复杂。
就当下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来看,宗教与国际政治的相关性研究尚十分薄弱。因此,对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而言,在理论层面建立起伊斯兰因素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体系和框架,并就当代尤其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深入挖掘伊斯兰传统的国际关系理念及其在当代的延伸,研究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思潮与运动,研究伊斯兰因素对中东地区国家双边关系、地区格局乃至国际体系的影响,客观解读伊斯兰因素在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现实方面看,研究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对于推动中国中东外交,推进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文明对话,维护中国国家安全,保护在中东地区的海外利益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埃及时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他对中国中东外交的理念和角色定位进行了明确界定:“我们要抓住未来5年的关键时期共建‘一带一路’,确立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行动理念,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这预示着中国中东外交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关于中东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早就有学者指出:“由于中东地区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再加上这个地区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影响,中东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始终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从1956年前中东地区没有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到1992全面实现与中东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改革开放前以“政治外交”为主转向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中东外交;从改革开放前中国与中东零星松散的经贸关系到当前中国在经济、能源与安全领域与中东日趋紧密的高度相互依存;从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中国保持相对超然发展到目前发挥劝和、促谈、维和的重要建设性作用,无不展示了中国中东外交的深刻变化与巨大转型。伊斯兰因素一直是影响中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只有深入研究伊斯兰因素对中东国际关系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中国中东外交的地区环境,进而服务于中国的中东外交。
冷战结束后,西方世界舆论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文明冲突论”和“伊斯兰威胁论”,并在政策层面对美国的中东战略和全球战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文明交往关系上,中国一贯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相互借鉴。近年来,在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下的文化对话与合作,均涉及到中国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2016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的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强调指出:“中国愿同阿拉伯国家一道,致力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中阿双方将致力于“加强文明对话,推进不同宗教间的交流。搭建双多边宗教交流平台,倡导宗教和谐和宽容,探索去极端化领域合作,共同遏制极端主义滋生蔓延。”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需要在理论层面加强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在现实层面客观解读伊斯兰在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在中东和中亚地区不断抬头,尤其是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歪曲和利用伊斯兰教,对我民族地区进行积极渗透,对我国国家安全和西北地区的繁荣稳定构成威胁。中东变局发生以来,中东地区宗教保守化、极端化的长期化趋势,对我国新疆地区宗教保守力量增强和宗教极端主义泛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反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斗争。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产生以来,以极端主义为意识形态基础、以暴力恐怖手段为行为方式、以分裂现行国家领土或改变现行国家政权性质为目标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害,严重威胁全球的安全与稳定,同样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中东变局发生以来,伴随中东恐怖主义的强劲反弹,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明显呈上升之势,尤其是“东突”势力制造的暴恐事件明显增多。“东突”势力恶性膨胀与中东地区恐怖主义的强劲反弹呈同步性变化并非偶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作为“东突”势力意识形态根源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源头都在中东,而中东、中亚宗教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在人员、信息和资金上的密切联系,也使“东突”和中东、中亚的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之间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这些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中国在中东地区存在着重要的海外利益。中国在中东的海外利益主要表现为能源供应、驻外机构与人员安全、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海上通道安全等利益,并面临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的威胁。因此,深入研究中东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历史演变、思想体系、发展态势及其应对之策,无疑有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
二、基本内容
本课题试图努力从理论层面建立伊斯兰因素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体系和框架,并就当代尤其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与伊斯兰因素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伊斯兰因素对当代尤其是冷战后中东地区国家双边关系、地区格局乃至国际体系的影响,客观解读伊斯兰因素在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四编共十二章以及结语。
第一编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
第一章关于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探讨。在对宗教本质、宗教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群体认同、意识形态、政治实体三个层面考察了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第二章伊斯兰政治文化概说。主要围绕宗教与政治的共生性、宗教理想主义、宗教复古主义三个方面,探讨了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以揭示伊斯兰教影响当代中东国际关系的政治文化基础。
第三章伊斯兰政治思潮概说。主要对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三种主要伊斯兰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主要代表人物、核心思想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伊斯兰教影响当代中东国际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二编中东国家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四章当代沙特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主要分伊本·沙特时期、沙特和费萨尔时期、哈立德、法赫德时期、阿卜杜拉时期四个阶段,对伊斯兰教对当代沙特外交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进行了论述,并对伊斯兰教影响沙特外交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第五章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主要通过分析巴列维王朝的外交失败与伊斯兰革命的爆发、霍梅尼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思想及其实践、后霍梅尼时代伊朗外交的伊斯兰因素等问题,论述了伊斯兰因素对伊朗外交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第三编中东地区冲突与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六章当代中东地区冲突中的伊斯兰因素——以阿以冲突、巴以冲突为案例的研究。在分析宗教矛盾与阿以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巴勒斯坦伊斯兰主义力量(哈马斯)的历史发展和政治主张、伊斯兰主义与巴解组织的矛盾分歧,揭示伊斯兰因素对阿以冲突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
第七章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国际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以伊斯兰合作组织为案例的研究。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产生发展、组织宗旨、主要机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当代伊斯兰世界国际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及其局限性。
第八章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分中世纪、殖民主义时期、二战后三个时期,对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进行了论述,揭示伊斯兰与西方的文明交往关系是冲突与融合的统一,而不是“文明的冲突”。
第四编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九章中东变局中的伊斯兰主义及其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以穆斯林兄弟会沉浮为案例的研究。以穆斯林兄弟会为案例对中东变局中伊斯兰主义力量的沉浮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沙特和土耳其对穆斯林兄弟会的反对和支持政策,揭示伊斯兰主义力量的起落与中东国际关系的分化组合。
第十章中东变局中的教派矛盾及其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对逊尼派与什叶派教派矛盾的历史演进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以巴林为例,对中东变局中教派矛盾的国际关系根源进行了分析;以沙特与伊朗关系为例,对中东国际关系中的教派矛盾及其实质进行了剖析。
第十一章 “基地”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影响。主要分析了中东变局以来“基地”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调整,“基地”组织发展的多中心化、分散化的特征及其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十二章 “伊斯兰国”的宗教极端主义及其影响。在对“伊斯兰国”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伊斯兰国”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特点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伊斯兰国”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复杂影响。
结语: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三大核心问题。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总结,围绕伊斯兰的政治共同体观念、真主主权观念、战争观,揭示了伊斯兰国际秩序观的传统理念、当代体现及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三、研究特色
以下主要围绕创新点和研究方法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第一,注重学理性和基础性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从宗教的本质、构成要素入手,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进行了深入理论探讨,进而从政治文化、政治思潮与社会运动等角度对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对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奠定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坚持理论分析的辩证性和结论的客观性。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力求根据不同问题、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别等具体因素,辩证分析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并力求结论的客观性。具体主要表现为:(1)正确理解“伊斯兰因素”与“伊斯兰教”的关系;(2)科学说明伊斯兰因素在中东政治思潮中所发挥的作用;(3)辩证认识伊斯兰因素对沙特、伊朗等典型中东国家外交的影响;(4)客观认识伊斯兰因素对中东地区冲突的影响;(4)客观认识伊斯兰因素对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影响和冷战后伊斯兰国际合作发展的新动向;(5)客观审视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并对“伊斯兰威胁论”进行评判;(6)深入认识中东变局以来伊斯兰因素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对围绕中东教派矛盾的偏颇认识进行了批评;(7)客观认识伊斯兰的国际秩序观及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坚持从理论到现实,再从现实到理论的逻辑统一。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对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然后重点围绕典型国家沙特和伊朗外交、中东地区冲突、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国际合作、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的关系等重大现实问题,分析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最后再回到理论,对伊斯兰的国际秩序观及其现实困境进行了理论总结。
第四,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侧重大案例研究。本课题的理论研究主要运用了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进行理论剖析。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以沙特和伊朗外交为案例研究伊斯兰因素对中东国家外交的影响,以阿以冲突为案例研究伊斯兰因素对中东地区冲突的影响,以伊斯兰合作组织为案例研究伊斯兰因素对国际合作的影响,以中东伊斯兰国家与西方的关系为案例,研究中东伊斯兰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上述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运用了外交学、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史论结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