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中东地区话语权的实证研究
原文信息
【标题】China’s discourse power operations in the Global South
【作者】Kenton Thibaut
【日期】April 20, 2022
【机构】The Atlantic Council
【链接】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in-depth-research-reports/report/chinas-discourse-power-operations-in-the-global-south/
编译信息
【译者】编辑部
【期数】第174期
【日期】2022年4月27日
导言
随着中国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它在宣传和影响力方面的投资也在增长。中国认为有必要让全球舆论对其有利,北京将此称为“话语权”并将增强国际传播力上升为一种战略。这一战略的两大支柱包括“通过国际友人开展国际宣传”和“借船出海”,前者依靠吸收外国人(和外国领导人)的声音来传播支持中国的信息,后者则利用国际平台在目标环境中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将全球南方(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视为增强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其推动全球话语权的一个重点是促进全球南方领导人对中国定义的规范的认同。这些规范包括其“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反对西方用于干预主义目的的“人权”概念,例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
中国的话语权战略还涉及建立多边区域组织以促进其利益,这些组织包括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中国-拉共体论坛(CCF)和中阿合作论坛(CASCF)等。中国借助这些论坛来获得对其国际倡议的支持,深化其经济和政治参与,并促进国家叙事。例如,中国话语权战略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以表明中国追求多边以替代美国采取的“单边”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
本报告涉及的地区处于中国话语权推动的前沿,其原因包括: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中国将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参与减弱视为赢得“国际朋友”的机会;新兴经济体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范围和深度;北京也希望让其他人相信它的“和平崛起”,以缓解人们对其全球影响力日益增长的担忧。
研究方法
本报告采用了三种互补的方法进行研究:
第一,通过研究中文原始资料,在总览了中国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话语权运作的目标和活动之后,确定中国在每个目标地区的话语权优先次序。
第二,以中联部相关活动等为例,概述中国叙事中的“通过国际友人开展国际宣传”和“借船出海”两大战略支柱,同时评估了这些努力的潜在影响。
第三,进行深度国别案例研究,从而详细解读如何在目标国国内媒体推进中国叙事,以及中国官方努力在当地的实际影响。
中国在中东地区话语权的运作
过去十年来,中国已经从主要依靠对能源的需求在中东地区扮演的“弱角色”,转变为现在充当一个重要的区域外力量,所涉利益已超越经济和安全而发展到处于其话语权目标核心的领域。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努力集中于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同时宣扬其不干涉原则,并通过在叙利亚和巴以问题上的立场强调其作为“和平协调人”的作用。尽管不像在其他地区那样成熟,但目前中国媒体业务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感正不断增强。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后,中国开始在中东地区进行务实投资。到2016年,它已取代阿联酋和美国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外国投资者,现在它则拥有该地区32%的外国直接投资和总计300亿美元的其他投资。随着经济足迹的扩大,中国开始深化其外交和政治接触。中国加强其在该地区外交存在的最重要的多边论坛之一是协调中国与22个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的中阿合作论坛(CASCF)。中国利用CASCF推进其在阿拉伯语国家中的话语权优先事项。论坛中政治合作的基本准则是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强调了中国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理念。中国经常在国际舞台上表示其坚持不干涉内政。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已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10项关于叙利亚的决议,称这些决议侵犯了叙利亚主权和违反了中国的不干涉原则。
在外交部长王毅于2021年3月访问中东六国之后,中国在其与该地区关系的“五点倡议”中更正式地概述了其地区优先事项。这些观点包括中国“支持不干涉中东国家内部事务”和“支持各国摆脱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阴影”。其他三点概述了中国在该地区的角色——“尊重地区国家的自主选择”,“不参与地缘政治竞争”,重视自身作为“和平发展”斡旋者和贡献者的角色。为此,中国的谈话要点经常强调中国长期以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2003年入侵伊拉克,反对在利比亚使用武力,在伊朗核问题谈判中扮演斡旋者的角色并为其提供便利,在以巴和平进程中发挥作用。
中国加大了对其不干涉原则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的影响力近年来减弱的情况下,鉴于西方国家在该地区的干预主义历史,中国看到了将自己展示为比西方国家更好的合作伙伴的机会。例如,继2021年12月美国举办民主峰会后,中国借机批判西方的民主理念,强调与中东国家的团结。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个国家是否真正民主、是否重视人权,“要由本国人民说了算”,中国“反对个别国家借口民主人权对别国指手画脚”。王毅还特地抨击美国:“通过搞颜色革命策动政权更迭,动辄以军事干涉谋取地缘利益……假民主之名推进的‘阿拉伯之春’造成上百万人死伤,数千万人流离失所……”,“中国和中东国家应该坚定走自己的路。”
除了推动中国制定的规范外,北京还利用双边关系及其在CASCF中的作用来获得对其核心问题的支持,包括中国治理西北部新疆地区的方法。巴林、埃及、伊拉克、沙特、叙利亚、阿联酋、也门等多个中东国家已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公开支持中国在新疆问题上的立场。中国还通过CASCF寻求支持其对南海岛链的争议声索,后者在一份联合声明中呼应了中国的观点,宣布有关国家应“通过双边方式解决争端”。尽管有西方国家进行所谓外交抵制,一些中东国家则公开支持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在2022年1月与阿联酋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长阿卜杜拉的通话中,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感谢阿方“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理解支持中方正当主张”,并重申中方也支持阿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将不干涉和人权问题视为一国“内政”的组成部分。
在推进外交举措的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国家的媒体存在,并在COVID-19大流行暴发期间得到了协同推动。例如,2020年3月,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其阿拉伯语新闻频道发布了一段视频,以“抗击COVID-19虚假信息”,称“中国的零号病人很可能来自中国以外”,并敦促“其他政府(即美国)保持透明度”。以色列《国土报》(Haaretz)2021年2月的一篇文章认定,新华社的阿拉伯语报道主要集中在传递中国在中东地区经济发展范式的积极信息,把中国描述为“南半球的冠军”,是该地区解决冲突努力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中国的波斯语媒体发展相对滞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虽然早在1957年就开始有波斯语广播,但它在伊朗公众中的影响力很小。中国网(China.com)为官方网站,主要负责宣传中国政府观点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看法,它也有波斯语版本,不过很难评估该网站的访问量有多大。相对影响力的一个潜在指标可以参考CRI、BBC和VOA各自在Facebook波斯语页面拥有的点赞数,截至2022年2月,三者的“赞”分别约为94.5万个、500万个和270万个。尽管覆盖范围相对有限,但CRI和China.com的波斯语版本在过去毕竟是中国在伊朗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
然而,与其他更广泛的中东地区一样,中国在伊朗广播和社交媒体领域的努力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显著增加,以下案例研究说明了这一点。
案例研究
近年来,伊朗和中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已演变为战略伙伴关系,最终达成了一项备受炒作的25年协议,据报道该协议使两国在贸易、经济和军事事务上更加紧密。这些事态发展在伊朗产生了两极分化的影响。在最高领导人的祝福下,伊朗强硬派支持“向东看”政策。他们认为与中国站在一起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机会,也是对美国在大国竞争中的打击。但为了弥合由于协议细节不透明在伊朗民众中造成的信任鸿沟,与Covid-19有关的叙事就试图将中国定位为在危急情况下的可靠伙伴。中国官方媒体、外交官和其他政府附属机构会传播其主要观点,特别是在Twitter上,然后伊朗外交官、公职人员和保守派媒体会将其放大(反之亦然)。CRI和China.com的波斯语服务一直是传播对中国和伊朗都有利叙事的主要渠道,此次疫情更是为突显中国在面对前所未有环境时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和经济韧性提供了机会。
源自中国的消息会很快进入伊朗的官方媒体,例如塔斯尼姆通讯社(TNA),后者发表的报道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IRNA)等其他国家控制的媒体发表了有关伊朗和中国在大流行后合作前景广阔的报道。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伊朗各地蔓延,中国媒体的波斯语部门对中国援伊的捐赠进行了广泛报道,包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伊朗运送检测设备和医疗设备的报道。伊朗获得了1000多万剂中国产疫苗,并于2021年5月开始了大规模疫苗接种运动。伊朗官员对中国兑现承诺表示感谢,并指责美国及其制裁制度等因素延误了伊朗的疫苗接种进程。莱希总统当选后,伊朗社交媒体发动“制裁的罪行”宣传运动并附上“疫苗”等关键词,旨在强调美国的“恶毒”政策影响了普通伊朗人的生活,尤其是在疫情期间。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