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研究员就美国与伊朗关系接受上观网采访
发布时间: 2018-08-02 浏览次数: 148

201882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孙德刚研究员就美国和伊朗关系接受上观网采访,全文如下:

特朗普愿见伊朗领导人,他爱上了峰会?

发表“全大写字母”推文威胁伊朗后才不到两个礼拜,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表示准备好任何时候不设前提地与伊朗领导人会面。美国媒体述评,特朗普与朝、俄领导人已开过两场峰会,他对峰会可谓“真爱”。美伊究竟能否拉开“峰会剧”的第三幕?又能否弥合横亘于两国间的巨大分歧?

欲办峰会,必先施压?

特朗普的新表态,正值美伊关系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722日,伊朗总统鲁哈尼警告特朗普“不要玩弄狮子的尾巴”。对此,特朗普罕见发表“全大写字母”推文,警告鲁哈尼永远不要再威胁美国,“否则你将遭受历史上几乎没人遭受过的那种后果。”随后是伊朗外长的怼回——模仿特朗普的好斗文风,以大写英文字母警告对方“小心点”。

与“隔空互撕”相伴随的,是双方“硬碰硬”的行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透露,美国计划最早于8月对伊朗核设施发动袭击。而伊朗方面时隔9年重启核材料工厂,并在近日宣布启用德黑兰一条新的空对空导弹生产线。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特朗普的很多行为就像西方谚语说的:“跳起巨人,落地侏儒”。先前在朝鲜问题上,特朗普也曾放狠话称“军事打击是美国的选项之一”,但出乎外界预料的是美朝领导人实现了会晤。此次美方突然对伊释放和谈信号,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特朗普认识到如果对伊政策持续强硬,军事冲突将难以避免,战争的风险美国承受不起。事实上,美国国内各派在处理伊核问题上态度不一,既有像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那样多年来直言不讳支持伊朗“政权更迭”的鹰派,也有像国务卿蓬佩奥那样不以颠覆伊朗政权为目标、而是主张通过修改伊核协议来服务于美国利益的高官。

“特朗普上台以来的许多中东政策是为笼络以色列,但他恐怕难以对伊朗一硬到底,因为他意识到不能通过一场军事冲突来为美伊矛盾画上句号。所以特朗普先把对伊施压的调子拔高,逼迫对方接受要价,随后找一个出口和台阶。”华黎明说。

其次,阿曼可能在斡旋美伊关系方面发挥了微妙作用。上月阿曼的外交大臣相继到访德黑兰和华盛顿。虽然伊朗外交部否认访问与伊核协议的关系,但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因为2013年鲁哈尼上台后,就是阿曼在他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之间牵线搭桥,最终各方于2015年谈成伊核协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孙德刚认为,特朗普单方面脱离伊核协议的做法,令其在国际上陷入被动,很少有国家支持与伊朗全面军事对抗。失道寡助的美国并未做好同伊朗开战的准备。因此,特朗普再次使出他“施压—回旋”的一贯手段,释放友善信号,将球踢给伊朗,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除此之外,有分析人士指出,为中期选举创造稳定环境也是美方一大考量。特朗普已多次强调要在中期选举之前保持国际原油市场的基本稳定,避免油价过高引发美国蓝领工人质疑政府的中东政策,从而影响共和党的选情。

《大西洋月刊》认为,特朗普已经把双边峰会看作一种受欢迎的策略以及解决美国最棘手外交问题的良方。毋庸置疑,这位痴迷于收视率的总统,最爱的就是峰会的壮观场面。“一对一”的峰会也最能让特朗普“过足总裁瘾”。试想,没有笨拙的多方会谈,没有恼人的政策顾问,两位领导人在一种“纯蒸馏”环境中进行强制的、事务性的、高度个性化的双边谈话,对特朗普而言绝对是处理国际事务的首选,恰如他竞选时的名言:“我一个人就能搞定。”(I alone can fix it)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峰会有时毕竟只是一场峰会,而不是一个解决方案。

《华盛顿邮报》则认为,威胁和施压,是特朗普“一对一”会谈模式的构成要件。先加剧紧张局势,再使其降级,然后宣布胜利的做法,已经在“特朗普外交学”中屡见不鲜。在朝鲜的例子中,特朗普花了8个月时间,把美朝之间的“火与怒”转变为“金特会”;在伊朗的案例中,从前所未有的诋毁到前所未有的外交橄榄枝,大约花了一周时间——尽管它通常而言总会逆转。如果美伊峰会实现,那么将成为两国领导人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首次会面。

障碍有余,动力不足

特朗普抛出橄榄枝后,伊朗方面会怎么接?峰会能否启动,甚至取得实效?

华黎明认为,伊朗希望伊核问题软着陆。美对伊制裁分两步走——87日后制裁目标是汽车、黄金等;11月后制裁目标是能源行业以及与伊朗央行的交易。眼下,伊朗本币里亚尔受制裁影响大幅贬值,50多家国际公司已宣布离开伊朗的计划,德黑兰深知11月后处境将更为困难。因此它大面积开展外交活动,动员欧洲等各方保住伊核协议成果。

在展示自己愿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美伊间分歧的同时,出于国内政治需要,鲁哈尼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势必会对美保持强硬态度。先前伊朗方面就传出,特朗普8次提出与伊朗领导人会面均被拒绝。对于特朗普最新的会面提议,鲁哈尼的顾问哈米德·阿布塔莱比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回应称,要为对话铺平道路,美方应尊重伊朗国家的权利、减少敌对行为以及重返核协议。

华黎明认为,相比朝鲜与美国的讨价还价,伊朗手里的牌少了些,但它的威慑能力是最大筹码。一旦11月石油出口被完全封死,伊朗可以威胁恢复核生产(2年内将铀浓缩增加到19万分离功单位)、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这样走下去军事冲突或不可避免,这是最坏的情形。一种相对较好的情况是,伊朗顺势接过特朗普的球,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相互让步。

“蓬佩奥对伊朗抛出12条要求,最核心的是3点:停止发展弹道导弹技术,从叙利亚、也门等地撤出武装力量,今后永久、可验证地放弃核项目。其中第二点伊朗尚有让步余地,在其他一些条款上也不乏彼此妥协的空间。”华黎明说。

孙德刚认为,伊朗、中国、欧洲忠实履行伊核协议,美国是受孤立的一方,因此伊朗在战略上藐视美国。但同时它也重视美国,因为制裁对其经济伤筋动骨。在美国释放善意的情况下,外交技巧成熟的伊朗应该也会释放愿意改善关系的信号,把球踢回给美方,向国际社会展示:尽管美方单边行为不得人心,但仍愿同华盛顿对话。只是,由于美伊在中东存在结构性矛盾,双方坐下来和谈、改善关系的可能性很小,也很难达成新的和平协议。

此外,第三方势力也会继续干扰和破坏美伊关系,沙特、以色列将对美国施加强大压力,反对美伊在重大问题上的妥协,尤其是在弹道导弹发展方面的妥协。据说沙特还提出同美国等各方组建“阿拉伯版北约”的想法。可以说,美以沙“三对一”对付伊朗的格局未变。相比之下,俄罗斯在这盘大棋中影响力有限,而且俄需要伊朗在中东牵制美国,缓解自身压力,不愿美伊走得过近。总而言之,在各种掣肘之下,美伊想举行峰会、除怨修好可能尚待时日。

来源:上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