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应上外中东研究所的邀请,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我校特聘教授杨洁勉先生在虹口校区会议中心英伦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专题报告。此次报告会由上外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主持,中东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与全所师生以及来自其他院系的师生共30余人出席了此次报告会。
杨洁勉教授从领导人批示、对智库的认知定位、大学与智库的异同等方面介绍了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后,他重点从智库的共性与个性、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智库组织机制建设、智库服务对象与途径等多方面展开详细阐释与讲解。
首先,杨教授回顾了现代智库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一战前后的诞生、二战后的壮大和冷战后的繁荣三个阶段,并结合全球知名智库的案例分析了智库发展与演变的三大趋势:智库的研究任务从高级政治向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并举;研究对象从国家行为体向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并举;研究机构从欧美发达国家向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并举。冷战后的全球智库研究大大增加了前瞻性、战略性,且呈现网络化趋势。虽然各国智库在研究对象、财政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如均是通过为政府服务维护国家利益,核心智库均已成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内容均包括理论建构、战略思维、政策规划、队伍建设与理论引导等,最重要任务均是出思想、出对策。
杨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已是一个智库大国但还不是智库强国,中国智库有着自身的特色,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央与地方外事部门,服务内容主要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形式主要是提供战略对策与舆论引导,服务方法是建设性互动而不是否定性批判。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应树立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的指导思想,超越个体,树立团队协作研究文化,摒弃终生专业的思维定式,树立“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再专业化”打造“中国化”的智库学者。
其次,杨教授以国内知名智库与学者为例,分析了中国特色智库的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提出在队伍建设上应把握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性别背景与研究科辅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平衡,研究人员要了解中国国情、熟悉国际形势,既要“接地气”,也要接对象国的“天气”。当前的智库研究往往是先有任务再组队伍,国家实施的“2011计划”也是同样的思路。
再次,杨教授分析了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组织机制问题,提出应充分发挥现有体制机制的优势。作为高校来说可利用的优势很多,包括教育部系统的优势、经费优势、校友资源优势等,还要把握智库产品的提供渠道。应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改变自己,适应发展需要;要多学习别人,多与国内外同行联系;在撰写智库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应有效实施既定目标。应关注网络建设,单位与个人都应同学界同行建立各种联系,构建思想、学术与工作的多重网络,同时注重网站建设。
最后,杨教授分析了中国特色智库的服务对象与途径。智库可以为学术、社会与国家服务,但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家,为国家决策建言献策。此外,智库应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结合服务对象的背景、特点、爱好与关注重点,在宏观战略、专业知识、危机管理等方面做好服务准备。智库的产出主要有调研报告、内参等多种服务途径,应注意选准题目,借力发力,徐图发展,要有牺牲精神,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杨洁勉教授将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对智库建设的深刻认知融入整场报告之中,内容丰富而逻辑清晰,紧扣主题而广征博引,语言平实而感情真切,既直面现实问题与困难,又提出实效建议与对策,其中提出的“再专业化”等诸多观点更是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杨洁勉教授在报告中还引用《诗经》诗句“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勉励我校中东智库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此次报告会是上外中东研究所成功入选上海市高校智库名单之后主办的首场“智库建设系列讲座”,深受与会师生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