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东方早报》(2012年02月06日)发表时事评论《多重挑战考验中国中东政策》,全文如下:
来源:《东方早报》
多重挑战考验中国中东政策
维护地区和平的外交目标、利比亚战争的教训、国内的民意基础、力挺叙利亚的俄罗斯对于中国的战略重要性等因素,都不允许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继续保持超然,对西方和阿盟的叙利亚议案投否决票应是中国外交的理性选择。
当前,多数中国人仍沉浸在农历新年的喜庆气氛之中,但中东的动荡却愈演愈烈,并对新年伊始的中国中东外交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叙利亚和伊朗局势的持续紧张,还是中国工人在苏丹和埃及被劫持和扣留,都预示着中东将持续在2012年的中国外交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的中东外交也由此面临着诸多更加棘手的问题。因此,能否适应中国与中东更加密切的联系,破解中国中东外交面临的多重挑战,无疑将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考验。
增强中国中东外交自主性及其能力建设,为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进而实现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已成为中国必须正视的问题。
第一,伊朗问题已成为牵涉中国外交全局的重大问题。
从新近出台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来看,中国和伊朗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因此,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背景下,伊朗对于中国的战略重要性已远远超出能源供应的范畴,而是直接关系到伊朗能否构成牵制美国和西方的战略支点,进而影响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的优劣。
当前,美国主导的西方旨在通过向伊朗的石油输出国施加压力,进而勒紧制裁伊朗的绳索。美国的欧亚盟国都做出了程度不等的积极反应,而仍未妥协的中国无疑是西方软硬兼施的重要对象。
从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出发,中国应坚定选择继续进口伊朗石油的政策不动摇。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能源供应,更关系到中国的战略环境优劣。
从全球战略环境的角度看,中国应该相信,由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危机持续深重并有求于中国,中国与伊朗的正常能源合作,尚不足以导致西方与中国的全面对抗。当然,从最坏处着眼,一旦西方与伊朗发生战争,中国必将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一样,承担能源价格暴涨的风险。因此,在伊朗可能爆发战争前的一段时期内,通过扩大进口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加强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无疑应成为中国近期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二,叙利亚危机持续考验中国的中东外交。
几天前,阿盟在西方的鼓动下向安理会提出了关于叙利亚问题的新议案,旨在颠覆巴沙尔政权。从叙利亚国内愈演愈烈的血腥冲突以及西方和阿盟日益强化的外部压力来看,巴沙尔政权的国内外处境日趋恶化。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选择面临着诸多的压力,除西方的压力外,如何协调与俄罗斯的关系,如何处理与阿盟的关系都是中国面临的棘手的问题。但是,更为根本的挑战则是中国能否改变过去在地区冲突问题上相对超然的做法(多表现为在安理会相关决议上的弃权票),更为直接地以否决票的方式阻止西方对他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从叙利亚危机的发展趋势看,巴沙尔政权度过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巴沙尔政权能否存续固然是中国叙利亚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但这并非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外交原则以及利弊得失等重大的战略问题。
维护地区和平的外交目标、利比亚战争的教训、国内的民意基础、力挺叙利亚的俄罗斯对于中国的战略重要性等因素,都不允许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继续保持超然,对西方和阿盟的叙利亚议案投否决票应是中国外交的理性选择。当然,如何增强中国自身斡旋和解决地区冲突的能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将是中国外交能力建设的长期议题。
第三,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海外利益保护进入更艰难的多事之秋。
近来相继发生的中国公民在苏丹和埃及被劫持和扣押的事件表明,伴随中东变局后续效应的持续发酵,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海外利益保护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工人在苏丹遭劫持的根源在于苏丹分裂政治效应的发作,突出表现为活跃于苏丹境内的南苏丹分裂势力通过劫持中国人向苏丹政府施压;中国工人在埃及被扣押的根源同样在于穆巴拉克政权垮台后地方部族势力对现行政权的不满,西奈半岛的贝都因人试图通过扣押中国工人,要求现政府释放2005年沙姆沙伊赫爆炸案的嫌犯。
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中东国家内部的政治重组将进入一个长期的动荡期,中国投资、侨民安全等海外利益风险加大很有可能扩大化和常态化。但中国在中东地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存在又不允许中国因噎废食。因此,除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应急机制外,要求驻在国政府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适当增强与地方政府、部落势力乃至反政府势力的沟通和接触能力,都是中国面临的具体问题。而从长期的角度看,加强中国海外的军事存在乃至基地建设,也成为中国必须正视的问题。
最后,中东地区格局重组尤其是阿盟、海合会等地区组织的新发展,也是中国中东外交面临的潜在的长期性挑战。
从地区格局的角度看,中东变局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伊朗、以色列四类国家的关系都增加了许多新的变数。
在过去的地区问题上,阿盟、非盟等地区组织的立场往往与中国的外交立场比较接近,因此地区组织在热点问题上的立场往往成为中国的重要政策参考。但是,在中东变局尤其是在利比亚问题和叙利亚问题上,阿盟与非盟则采取了与西方更为接近的立场,这不仅使中国的政策选择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也使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机制性外交平台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如何适应中东地区格局转型与重组,重塑中国的中东外交,已成为中国中东外交的长期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