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东方早报》(2012年02月09日)发表时事评论《俄罗斯能否力挺叙利亚到底?》,全文如下:
俄罗斯能否力挺叙利亚到底?
2月7日,在否决安理会的叙利亚问题决议案之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俄对外情报局局长弗拉德科夫与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举行会晤。据媒体报道,拉夫罗夫对巴沙尔说:“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应了解他所承担的责任,你知道你的责任。我们希望,阿拉伯人能够生活在和平和理解之中。这符合我们的利益。”这无疑可以解读为俄罗斯对叙利亚现政权的施压。但叙利亚国家电视台则报道称,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将与叙利亚领导人共同努力度过危机;叙利亚应在没有外部势力干涉的情况下实现和平。这种报道的侧重点无疑在于强调俄罗斯对叙利亚政权的支持。
鉴于俄罗斯在阿拉伯大变局的立场多变,尤其是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多次变脸,俄罗斯的叙利亚政策将来会发生何种变化对于外界而言无疑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团。整体考察俄罗斯对整个阿拉伯大变局的应对策略,或许有助于观察俄罗斯叙利亚政策的未来走向。
总体来说,中东变局对俄罗斯的影响利大于弊。中东乱局虽然会对俄南翼的地缘安全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对俄国内稳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美欧深陷中东以及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都有利于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尤其使欧洲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因此,中东变局有利于改善俄罗斯的国际战略空间。在应对中东变局的过程中,俄罗斯的中东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俄罗斯在总体上采取了实用主义外交。
在中东变局之初,俄罗斯便明确声明反对通过外部施压影响该地区的政治进程,但在联合国第1973号决议中,在利比亚有重大利益的俄罗斯仍然投了弃权票,以避免与美欧发生冲突。在利比亚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先是以严厉措辞谴责西方轰炸利比亚是公然违反联合国第1973号决议的战争行动,并邀请利比亚政府高级代表团访问俄罗斯,以显示其外交独立性。但从2011年5月八国峰会开始,俄罗斯迅速变脸,先是梅德韦杰夫总统强调俄罗斯在卡扎菲政权合法性问题上与其他7个西方发达国家立场相同,随后又决定派特使斡旋利比亚政治危机。在西方和阿盟不断向叙利亚施压后,俄罗斯又不断重申反对外部势力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的强硬立场,成为巴沙尔政权最重要的外部支持。
在2011年10月4日和2012年2月5日,俄罗斯两次与中国一起对西方和阿拉伯国家提出的叙利亚决议案投否决票。在中东变局中,俄罗斯延续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务实外交政策。
其次,俄罗斯积极运用能源优势弥补中东的损失,维护现实利益。
俄罗斯在中东的现实利益主要是武器销售和油气开采的投资,利比亚、叙利亚和也门等国家与其均有数十亿美元的武器采购协定,俄罗斯还与利比亚签订有油田开采协定。俄在中东地区动荡中的最大损失是军火收入的下降。有资料显示,俄罗斯同中东地区的军火合同额达120亿美元,占俄罗斯已签订军火订单的1/4,俄罗斯参与联合国制裁利比亚的损失达40多亿美元。
但是,中东形势动荡尤其是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则为俄罗斯推进能源外交并获取巨大收益创造了条件。利比亚战争爆发后,欧盟便主动向俄罗斯提出增加油气供应,从而增强了俄罗斯通过能源外交与欧洲进行博弈的能力。在利比亚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周,俄罗斯的国际储备就增长了40亿美元,这一增长事实上主要来源于能源市场波动的收益。对此,有评价指出:“俄罗斯在利比亚损失的经济利益,完全可以从利比亚和北非局势动荡带来的高油价中得到成倍的补偿。”
最后,防范中东乱局外溢至高加索和中亚,维护俄国家安全。
俄罗斯政要及战略家对中东乱局可能外溢到北高加索及中亚地区高度警惕。中东变局发生不久,梅德韦杰夫总统就亲自参加了在北高加索召开的全国反恐会议,他强调,中东和阿拉伯国家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并将对俄罗斯产生长期的“直接影响”,俄罗斯必须通过经济、社会、教育、宗教等各方面措施,解决俄罗斯面临的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问题。总理普京也强调,如果激进势力在中东国家上台执政或影响增强,势必对包括北高加索在内的其他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防范西方借机在独联体国家推进“颜色革命”和伊斯兰激进势力对俄周边地区的渗透,构成了俄罗斯应对中东变局的重要内容。
从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具体利益来看,叙利亚作为俄罗斯在中东的唯一盟友和海军基地所在地,俄在叙无疑有具体的现实利益;从地缘的角度看,叙利亚地处俄罗斯南翼,事关俄维护地缘安全和防范伊斯兰极端势力渗透等地缘战略利益。这是目前俄罗斯仍然力挺叙利亚的原因所在。但是,俄罗斯在整体上应对中东变局的实用主义策略表明,俄罗斯能否力挺叙利亚到底,并不惜与西方发生直接冲突,显然还是一个难以预料的未知数。如西方在较大程度满足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利益,出现俄罗斯最终抛弃巴沙尔的结局并非没有可能。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