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世界知识》(2012年第09期)发表时事评论《卡塔尔:小国玩转大世界》,全文如下:
卡塔尔:小国玩转大世界
导读:海湾国家卡塔尔,人口不足30万,国土面积不到1.2万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在“阿拉伯之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俨然一副中东“巨人”的模样。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后,卡塔尔是第一个对埃及示威者表示祝贺的国家;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成立后
海湾国家卡塔尔,人口不足30万,国土面积不到1.2万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在“阿拉伯之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俨然一副中东“巨人”的模样。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后,卡塔尔是第一个对埃及示威者表示祝贺的国家;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成立后,卡塔尔是继法国之后第二个对其予以承认的国家,也是当时惟一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危机爆发后,卡塔尔召回驻叙大使,无限期关闭驻叙使馆,甚至公开要求军事解决叙利亚危机……但另一方面,冒险性、扩张性的外交政策也使卡塔尔面临着潜在的危机。
左右逢源的崛起之路
回溯历史,卡塔尔1971年才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在此后很长段时间里,卡塔尔并不能有效掌控国家,在军事上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保护,在对外关系上也以沙特马首是瞻,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对西方实行石油禁运,1981年加入海湾合作委员会,1991年参加美国主导的海湾战争等,均深受沙特的影响。
一直到1995年6月,现任埃米尔哈马德通过政变上台,大刀阔斧施行政治经济改革,成立了王室控制的卡塔尔基金会,以领导国家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卡塔尔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与此同时,在对外方面,1997年卡塔尔成立了“援助苏丹委员会”,标志着其开始实施积极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卡塔尔试图将自己塑造成维护和平的中立国家。卡塔尔先后参加了黎巴嫩危机、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加沙战争等多项外交斡旋活动,并积极承办高层次国际会议,利用这些会议开展多边外交。比如,2001年,卡塔尔成功举办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全球多边贸易谈判;2008年,黎巴嫩冲突各方在卡塔尔签署《多哈协议》并实现和解;2011年,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地区反政府武装“解放与正义运动”在多哈签署和平协议;2012年,法塔赫和哈马斯也在多哈签署了象征重启和谈的“多哈宣言”。
从外交资源和手段上看,卡塔尔主要利用其巨额油气财富和半岛电视台的优势,积极主动介入国际事务。一方面,卡塔尔不断运用石油美元主办大型国际活动、资助地区内各种政治力量,同时还积极利用能源和主权基金拓展地区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1995年成立的半岛电视台在历次重大国际事件中呼风唤雨,尽管在中东和国际社会均引起了褒贬不一的反应,但对于提升卡塔尔国际知名度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东变局前,卡塔尔外交的典型特征在于通过与中东区内外各种政治力量均建立密切联系,以维持地区均势谋求国家安全。比如,9.11事件后,卡塔尔通过允许美国在乌代德设立空军基地与美国建立了盟友关系,并缓和了与以色列的关系,同时也与美国的地区敌手伊朗以及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卡塔尔在与沙特保持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也与沙特的地区敌手叙利亚保持了友好关系。此外,卡塔尔还与形形色色的伊斯兰组织交往密切。埃及著名宗教学者、伊斯兰中间主义的领袖尤素福·盖尔达维,利比亚伊斯兰主义理论家阿里·沙拉比,都曾得到卡塔尔的资金支持和外交庇护。卡塔尔甚至还与阿富汗塔利班势力建立了联系,今年1月塔利班宣布将在多哈设立办事处。
然而,自中东剧变发生以来,卡塔尔外交一改以往的平衡策略,表现出强烈的扩张性和冒险性,并对中东变局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半岛电视台不断对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的局势施加影响,不断鼓动民众发动对抗现政权的抗议浪潮。从说服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下台,到直接出兵参与利比亚战争推翻卡扎菲政权,再到推动阿盟通过决议中止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要求阿萨德总统下台、向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武装支持,卡塔尔全力支持阿拉伯各国的政治反对派,甚至试图通过主导阿盟的决策,为西方推行新干涉主义创造条件。但是对巴林发生的以什叶派为主体的民众抗议浪潮,半岛电视台却选择了沉默,卡塔尔甚至参与了海合会部队对巴林抗议浪潮的镇压。
卡塔尔在中东剧变中的高调外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西方盛赞卡塔尔在推动中东民主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叙利亚政府则强烈谴责半岛电视台颠倒黑白、搬弄是非;阿拉伯左翼政党攻击多哈是华盛顿的鹰犬,而自由主义者则谴责埃米尔资助伊斯兰主义势力全面夺权。
弹丸小国的全球扩张
从全球大环境来看,受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能源需求萎缩导致卡塔尔2009年GDP增速下跌至9%以下。但卡塔尔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和对外投资,很快使经济回到快车道,2010年经济增速大幅反弹至16.2%。2010年,卡塔尔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0亿吨,居世界第13位,出口排名世界第三,天然气储量25.7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出口排名全球第三;GDP达到1294亿美元,人均7.6万美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卡塔尔排名世界第17,在中东国家中位居第一。可以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阿拉伯大变局导致国际体系和地区格局剧烈变动、重组的背景下,卡塔尔拥有充足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外交扩张,谋求全球影响力和地区主导权。
在欧美发生债务危机之际,卡塔尔投资局在海外频繁抄底购买西方公司的股份。2005年成立的卡塔尔投资局在拥有大众汽车、保时捷、英国巴克莱银行等多家知名企业股份的基础上,在危机中继续逢低增持股份。2009年,卡塔尔投资3亿多美元建成卡塔尔科技园区,是卡塔尔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以一流的硬件环境吸引到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入驻。2010年前后,卡塔尔投资局以15亿英镑价格收购伦敦著名的哈罗德百货公司,轰动英国;卡塔尔基金会以破世界纪录的1.25亿英镑赞助西甲巴萨俱乐部胸前广告,收购巴黎圣日尔曼俱乐部,通过法国总统萨科齐游说欧足联争取世界杯主办权,邀请法国球星齐达内担任卡塔尔申办世界杯的形象代言人,都使卡塔尔的全球知名度持续飙升。
半岛电视台也同步参与了卡塔尔的全球扩张。从2010年起,卡塔尔基金会对半岛电视台的拨款上升为每年不少于4亿美元。在世界其他主流电视台纷纷裁员并减少驻外记者站之际,半岛电视台驻全球各地的记者站却增加至60个。此外,至2010年时,半岛电视台阿语节目在阿拉伯世界的收视率已超过50%,英语节目的海外受众超过了2亿。
长期以来,卡塔尔在复杂的地区冲突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发挥了小国的独特外交优势,创造了“小国崛起”的奇迹。但是在中东变局中,卡塔尔不断对中东剧变推波助澜,频繁干涉他国内政,虽使其地区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外交和安全隐患。
卡塔尔通过半岛电视台大肆煽动阿拉伯国家的民众抗议浪潮,虽博取了西方的赞扬,但其推行“双重标准”,恶意制造虚假新闻的做法引起了阿拉伯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卡塔尔联合西方国家,肆意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也有可能使其陷入中东地区矛盾的漩涡之中,并导致其与地区国家的关系恶化。在利比亚问题上,卡塔尔积极推动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甚至直接派出战机参与北约对利比亚的轰炸;在叙利亚问题上,卡塔尔积极推动阿盟实施制裁、中止叙利亚会员国资格,甚至进行军事渗透,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都有悖于其传统的平衡外交,引起了伊朗和叙利亚等反西方国家的仇视,甚至有可能引起海湾盟主沙特的严重不安。
此外,卡塔尔利用伊斯兰激进力量进行渗透,在经济援助问题上背弃承诺的做法,对卡塔尔的国际形象产生了严重损害。卡塔尔是最早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阿拉伯国家,但在卡扎菲政权崩溃后,卡塔尔积极通过赛莱菲派等伊斯兰激进势力对利比亚进行渗透,不断助长利比亚东部班加西地方势力的独立倾向,引起了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强烈不满;卡塔尔承诺对突尼斯和埃及等国家的经济援助迟迟不能兑现,也使卡塔尔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
小国大外交的实质
从国际战略的角度看,卡塔尔外交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不难看出,确保国家安全与油气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卡塔尔外交政策调整的核心要素。1995年以来,卡塔尔逐步通过与西方建立和发展更紧密的外交关系,改变过于依赖沙特的局面,谋求独立外交路线。卡塔尔之所以着力塑造民主、自由的独立形象,其重要目的就是向西方靠拢,谋求在资源开发和销售方面的相对自主权。2003年获得美国驻军后,卡塔尔油气产业的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借势不断加大公共外交,为开拓国际市场和吸引投资创造条件。2006年黎以冲突爆发和伊朗核危机加剧后,卡塔尔的国家安全再次受到严重威胁,促使其积极参与地区事务,通过推行平衡外交,以确保自身安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国际能源市场和地区形势的巨大变化,卡塔尔积极通过经济实力谋求全球影响力,影响和干预中东变局以谋求地区主导权,其重要的战略考虑仍在于通过进一步加强与西方的战略关系以维护自身的安全。
卡塔尔积极致力于塑造民主、自由的国家形象,其重要目的在于通过接近西方尤其是与美国结盟,确保国家安全,并非在本质上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在2006年地区冲突频发,美国中东霸权呈现颓势后,卡塔尔又不断强调自身的阿拉伯身份和伊斯兰身份,积极调节地区冲突,并与伊朗、黎巴嫩、巴勒斯坦,尤其是真主党和哈马斯等伊斯兰力量建立联系。半岛电视台作为卡塔尔对外政策的主要工具,既大力传播西方的民主、自由概念,又与伊斯兰组织乃至“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也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点。
可以说,卡塔尔国小兵弱,安全保障一直有赖于地区势力平衡。先是利用伊朗和沙特的对立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又引进美国力量来抵消沙特和伊朗的威胁,并对地区内的各种力量推行平衡外交,这些都是卡塔尔推行均势外交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