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美国眼中的中国海上战略”,《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 2012-05-22 浏览次数: 273

2012522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东方早报》发表时事评论《美国眼中的中国海上战略》,全文如下:

 

来源:东方早报

美国眼中的中国海上战略

中国海上力量的有限发展以及为承担国际义务而进行的亚丁湾反海盗巡逻,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海权威胁论’作为‘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有甚嚣尘上的态势。对此,中国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作出妥善应对。

近几年来,中国与相关国家海洋权益争端日益加剧,导致中国海洋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化。此外,随着中国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的增强,一方面中国的海外利益在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维护国际海洋安全的责任。在此背景下,中国海上力量的有限发展以及为承担国际义务而进行的亚丁湾反海盗巡逻,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海权威胁论”作为“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有甚嚣尘上的态势。对此,中国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作出妥善应对。本文拟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中国海权威胁论”的主要形态予以归纳。

“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

“美中之间的海军竞争可能会使美中关系整个议程政治化,并挑战两国在范围广泛的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包括在朝鲜半岛的核不扩散问题、台湾问题、双边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上的合作。”

这一观点以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罗伯特·罗斯(Robert Ross,中文名陆伯斌)为代表。他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曾认为美国的海权优势与中国的陆权优势将使东亚地区保持均势,美中在朝鲜半岛、台湾、南海问题上的关系均会保持这一态势,他自己称之为东亚的“和平地理学”。但是,近年来他对中国海洋力量发展的认识有明显变化,突出体现他发表在《国际安全》2009年秋季号一篇文章之中。

在这篇题为《中国的海军民族主义:来源、前景和美国的反应》一文中,他指出:“中国政治和国防政策方面最近的事态发展表明,中国很快就会开始实施一项更为雄心勃勃的海洋政策,开始时的举措是建设一支以航母为中心的具有力量投送能力的海军。”在他看来,推动中国海军发展的最大因素在于民族主义,海军发展海上力量的要求与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的结合,产生了“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力图通过强大海军力量的发展洗刷近代遭海上入侵给中国造成的“巨大痛苦和耻辱”。“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坚持认为,中国的历史命运取决于拥有一支建立在航母基础上的海军”;“中国的民族主义把收复‘失去的领土’列为议程中的重点”;“中国的民族主义者谋求扩展海军的实力,以削弱美国封锁中国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的能力”;中国的民族主义者认为中国必须突破美国的岛链封锁,“开辟一条进入印度洋的‘生命线’”;等等。

罗伯特·罗斯认为,尽管“中国扩充海军不会对美国的海上安全构成挑战”,但“中国的海军民族主义将会对美中合作构成挑战”,“可能会促成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美国所面临的政治困境将是如何把对中国有限的海军扩张所做出的适当战略反应与一项外交上的战略相结合”;“美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制定对中国海军民族主义的一项有限度的军事对策,同时避免使双边关系陷入不必要和造成很大伤害的紧张状态” 。“美中之间的海军竞争可能会使美中关系整个议程政治化,并挑战两国在范围广泛的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包括在朝鲜半岛的核不扩散问题、台湾问题、双边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上的合作”。

针对可能发生的美中海上竞争和冲突,罗伯特·罗斯建议,美中两国必须制定政策,“以应对本国以及对方的民族主义,从而保持外交合作”。“对于这项努力来说至关重要的将是美军与解放军海军及早和积极地进行接触,以及美中两国制定行动层次上的增进海上信任的措施”。

“珍珠链战略”说(“中国印度洋扩张”论)

美国军方人士克里斯托弗·J.皮尔逊认为,港口、机场、外交纽带和军事现代化构成了中国“珍珠链战略”的基本成分,其范围包括“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直到阿拉伯湾的广大地区”,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其范围还包括东非海岸。

近年来,西方一直高度关注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在对外援助、能源运输合作等领域的发展动向,并以“珍珠链战略”说来界定所谓的“中国海上通道战略安排”,渲染中国在印度洋的“扩张”。

“珍珠链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美国国防承包商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撰写的内部报告《亚洲能源的未来》中,该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建设一支远洋海军以保护海上通道,并“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从而显示出保卫其能源利益和实现广泛安全目标的一种防御和进攻态势”,而中国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海军基地的关注,对柬埔寨提供援助、在南海的军力强化行为,以及对投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的可行性论证,都表明中国正在构建一条战略“珍珠链”。

2006年起,美国开始高度关注所谓的“珍珠链战略”。2006年美国军方的数名军官撰写了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对“珍珠链战略”进行系统的研究。2006年美国联合司令部在一份报告中全面概述了“珍珠链战略”。在该司令部发布的《2008联合作战环境评估报告》中,绘制了“珍珠链战略”地图,称这是“中国横跨石油通道的政治影响或军事存在”。与此同时,美国《时代》周刊、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以及英国《卫报》对“珍珠链战略”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炒作。印度也对“珍珠链战略”保持高度关注,屡屡谴责“中国势力”在印度洋的“扩张”。

美国军方人士克里斯托弗·J.皮尔逊认为,港口、机场、外交纽带和军事现代化构成了中国“珍珠链战略”的基本成分,其范围包括“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直到阿拉伯湾的广大地区”,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其范围还包括东非海岸。印度学者认为,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的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构成了“珍珠链战略”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在效果上,有学者认为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在外交和政治上切开了边缘地带的包围圈”,“突破了当年苏俄被西方世界‘围堵’时的困境”。

美国著名学者、《大西洋》月刊记者、新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在20093/4号外交杂志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中心舞台》,称“印度洋作为世界第三大洋已成为21世纪的中心舞台”。在该文中,卡普兰也有关于“珍珠链战略”的大幅论述,并称美国已经走向“优雅的衰落”,中国和印度将在印度洋展开激烈的竞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表明,21世纪的全球性争夺将在印度洋展开。”“在这些水域,印度和中国将进入大国之间强烈的敌对状态。”

20099月,卡普兰又发表了题为《中国的“两个海洋”战略》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已形成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两个海洋”战略。在太平洋,中国虽受到岛链阻遏而面临诸多困难,但中国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经济方式”,“以改变美国主导的第一岛链的对抗性态势”。在印度洋,中国的“长期任务是寻求在印度洋地区立足,以便向该地区投送兵力,并保护中国的过往商船和油轮”。他认为“中国的海洋政策与美国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海洋政策有着隐约的相似性”。中国海上势力进入印度洋,“势必将引起与印度的潜在冲突”;而中国的太平洋战略,将“带来与美国的潜在冲突”。

中国海洋外交扩张论

中国海军借索马里海盗问题出师海外,虽与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要求相契合,但在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观的变化,“中国认识到它的国家利益不断延伸,已经超出地理疆界”。而保护日益扩展的海外利益,正是中国军队“21世纪新使命”的核心任务之一。

这类观点可谓形形色色,尤其以对中国海军巡航索马里海域,中国海外利益不断扩展以及中国纪念郑和下西洋等为问题关注的焦点,认为海洋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乃至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战略研究所的戴维·赖教授,在2009年冬季号的《中国安全》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军队走向全球》的论文。论文指出,中国派军舰巡航亚丁湾,是“解放军为完成21世纪新使命迈出的重大一步,也是中国为成为国际安全事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的’世界大国而迈出的重大一步”。中国海军“首次出师海外具备合法性,同时中国也博得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美誉”。他指出,中国海军借索马里海盗问题出师海外,虽与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要求相契合,但在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观的变化,“中国认识到它的国家利益不断延伸,已经超出地理疆界”。而保护日益扩展的海外利益,正是中国军队“21世纪新使命”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的利益扩展到哪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使命就要延伸到哪里。”他认为,为完成这一使命,中国必然会发展远程兵力投送能力以及强大的海军,这势必导致与美国发生冲突。

20094月,美国企业研究所网站发表了该研究所副研究员迈克尔·马扎的文章《中国的海洋策略》,他针对中国军舰护航亚丁湾指出,“保护中国的商船无疑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造航母、向其领海以外的远海派遣军队的唯一理由。中国正设法改变亚洲的势力均衡,努力减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美国长久以来的海上主导权正面临挑战”,“不能指望北京表现得像一个全球大国那么负责任”,一旦“中国的航母战斗群在海上游弋,世界将变得更不稳定、更不安全”。他建议美国必须及早应对,主张“美国军事计划者现在就必须决定采取什么举措来应对中国航母构成的威胁”。

2008年冬季号的美国《环球周刊》刊登了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战略与政策系学者藤志吉原与詹姆斯·R.霍姆斯的论文《中国为确保能源安全发展“软实力”》。论文指出,能源安全将中国的战略目光六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凝聚于海上,“评估中国的长期意图和海洋战略是美国现阶段的紧要任务”。他们认为,“中国软实力的不断增长支撑了北京在亚洲取得的外交成果,而‘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在其综合国力诸因素中显示出相当重要的分量。”他的论调是,中国利用“郑和下西洋”在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地区开展海洋外交,其目的有三:第一,为中国海军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远大抱负披上合法外衣;第二,削弱美国在该地区海域的控制权;第三,讨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其结论是“中国的海上扩张运动已经在亚洲引起共鸣,华盛顿面临一个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因此,美国需要制定更为连贯的地区大战略,以保证自己在亚洲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