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叙利亚危机的中国选择”,《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 2012-07-18 浏览次数: 166

2012718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东方早报》发表评论文章《叙利亚危机的中国选择》,全文如下:

 

来源:东方早报

叙利亚危机的中国选择

中国的叙利亚政策具有公正性、公开性、连续性等特点,中国的叙利亚政策和中东政策并不会因潘基文的到来而改弦更张,但中国愿意配合联合国和安南特使为缓和叙利亚危机做出自己的贡献。

71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叙利亚问题通电话,并决定对中国和俄罗斯进行访问。在叙利亚国内冲突愈演愈烈、大规模惨案接连发生,叙利亚驻伊拉克大使宣布脱离巴沙尔政权,西方进一步以加大制裁等方式向叙利亚政权施压,俄罗斯舰队进入地中海举行军演的背景下,叙利亚危机的烈度与强度都在迅速增强。

潘基文在这种背景下到访曾两次在叙利亚问题上行使否决权的中国,自然会被西方视为联合国向中国施压或争取中国立场改变之举,国内舆论和公众也会认为中国将在叙利亚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但在笔者看来,中国完全有理由坦然迎接潘基文,同时也完全可以泰然应对叙利亚危机。

首先,叙利亚危机不断加剧与中国的政策无关,中国对叙利亚冲突加剧并不负有责任。

众所周知,中俄两次就叙利亚问题行使否决权为联合国和阿盟双重特使安南的外交斡旋创造了机遇,并曾一度使叙利亚出现政治和解的曙光。正如安南所言,外部力量对叙利亚反对派不断提供包括军事支持在内的各种支持,是叙利亚冲突不断加剧的重要根源。因此,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现实上,中国都可以坦然面对世界,当然也包括潘基文。

其次,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并没有私利,中国尊重阿拉伯各国民众变革和发展的诉求;中国并不反对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变革乃至政府更迭,但中国反对外部以武力干涉的方式进行政权更迭。

中东变局发生不久,杨洁篪外长在访问中东时就强调指出,中国尊重和支持地区国家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相信地区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有办法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治国理政方式;中国反对使用武力,呼吁各方通过政治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

2012531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杨洁篪外长在题为《深化战略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中方尊重并支持阿拉伯国家各国自主处理内部事务,尊重阿拉伯人民寻求变革和发展的愿望诉求,希望有关各方通过政治对话途径解决分歧,寻求包容、和平解决问题的办法,妥善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并未寻求刻意保护巴沙尔政权,而是反对以外来武力干预的方式进行政权更迭。这也正是中国深信自己的叙利亚政策“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原因所在。如果从利益出发尤其是从能源利益出发,中国完全可以同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沙特等海湾国家站在一起,但中国并没有这样做,足见中国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维护地区稳定。

再次,包括叙利亚危机在内的阿拉伯大变局并未改变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的大局。

从经贸关系看,2011年的中阿贸易额从2010年的1400多亿美元增加到1954亿美元,就是明证。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双方的关系仍在继续发展。20115月,“中阿合作论坛”第八次高官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顺利召开,中国与海合会第二届战略对话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201112月,“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20121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三国,并出席世界能源峰会;2012531日,“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突尼斯海滨城市哈马迈特举行等等,都是中阿友好关系继续稳健发展的集中体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阿拉伯大变局首发之地突尼斯召开,本身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写入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中东政策表示理解的语句,本身就是阿拉伯国家对中国中东政策认识日益趋于理性的表现。

最后,从围绕叙利亚问题的大国博弈来看,美俄矛盾是叙利亚问题的核心,因此美俄都比中国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从美欧方面看,尽管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脆弱性在进一步凸显,但尚未出现完全失控的迹象;美国内大选和欧债危机的日趋深重,以及中俄在联合国内对西方的掣肘仍使西方难有一举颠覆巴沙尔政权的良策。

当然,中国在叙利亚问题并非没有压力,起码以下几个问题需高度重视。

第一,从叙利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中国应对巴沙尔政权可能垮台有思想准备,并进一步加大与叙利亚各方的接触。

第二,俄罗斯会继续在叙利亚问题上争取中国,并使西方乃至阿拉伯国家认为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联手对付西方。但是,事实上中俄叙利亚政策的动机和政策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保持与俄罗斯沟通协调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加大对相关各方的外交斡旋,加大对国内的舆论解释,都是中国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对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家政治经济重建的参与,尤其是要增强对相关国家的经济援助和发展援助,并通过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青年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交往,增强对转型阿拉伯国家的影响能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总之,中国的叙利亚政策具有公正性、公开性、连续性等特点,中国的叙利亚政策和中东政策并不会因潘基文的到来而改弦更张,但中国愿意配合联合国和安南特使为缓和叙利亚危机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