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中东局势深入调整”,《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 2012-10-17 浏览次数: 140

20121017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东方早报》发表评论文章《中东局势深入调整》,全文如下:

来源:东方早报

中东局势深入调整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东局势可谓波谲云诡,风波迭起。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电影事件引发席卷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土耳其与叙利亚边界冲突愈演愈烈,美俄围绕俄飞机迫降土耳其的复杂博弈,埃及政局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巴以冲突再起事端,都表明阿拉伯大变局后的中东局势在新伤旧痛的折磨下变得更加复杂。当前,中东局势的深刻调整凸显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明显扩大。叙利亚危机的久拖不决已成为中东变局的转折点,同时也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在中东变局中,出现了若干种政权更迭或政权改组的方式,西方和地区国家企图将埃及方式、利比亚方式和也门方式运用于叙利亚问题,但均告失败,有学者称叙利亚已成为阿拉伯大变局的“压舱石”。

目前,叙利亚现政权与反对派的对抗继续呈现胶着状态,国际上地区势力和世界大国围绕叙危机展开复杂博弈,越来越难以按照某一方的意志进行解决。在叙利亚国内局势继续僵持的同时,叙利亚与土耳其的边界冲突愈演愈烈,双方持续不断的越界打击一旦升级为土叙双方的局部战争,不仅将导致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的扩大,也势必因土耳其北约成员国身份将北约拉入土叙冲突,而背后则是美俄围绕叙利亚博弈的进一步复杂化。

转型阿拉伯国家进入深度调整期。目前,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家在政治上均已初步完成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但权力角逐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政府与军方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教派矛盾、部落矛盾使政治转型依然十分艰难;在经济上虽出现恢复性增长,但经济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经济重建困难重重;在外交上正在进行试探性调整,转型国家与美国和西方的距离加大,普遍重视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关系。

当前,埃及在转型阿拉伯国家中依然具有风向标意义。在内政方面,穆尔西除继续面临经济与社会重建的挑战外,权力稳定仍面临多方挑战。穆尔西试图通过解除军方权力,加大政权的伊斯兰色彩巩固穆斯林兄弟会的支持,但面对司法部门挑战的无奈(如埃及最高法院继续宣布议会无效、总检察长拒绝接受穆尔西的撤职命令)、宣判多名前政权高官无罪等事态依然引发了穆斯林兄弟会的不满,并导致埃及政局再度陷入动荡。在外交上,穆尔西重建埃及在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的欲望十分强烈,并试图组建四方机制斡旋叙利亚危机,但除引起新闻轰动效应外,实际成效可谓微乎其微。

地区格局很难找到真正的赢家。土耳其和伊朗两地区国家一度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赢家,但随时间演进均面临日益增加的麻烦。如土耳其热衷推广土耳其模式但收效不佳,反倒陷入土叙冲突加剧、库尔德问题强势反弹的困境;而叙利亚危机加剧导致西方和以色列进一步勒紧制裁和孤立伊朗的绳索。以色列继续处于尴尬的无所作为境地,高调宣示对伊朗的强硬政策已成为牵制美国、施加地区影响的唯一选项。

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分化呈埃及地位下降、沙特地位上升的西沉东升态势。在此过程中,沙特等海合会国家似乎成为中东变局的最大赢家。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沙特除在海湾地区继续面临以伊朗为中心的“什叶派新月地带”的挑战外,以埃及为代表的转型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兄弟会力量集团,将与沙特的瓦哈比-塞拉菲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复杂的竞争关系,而沙特等海湾国家自身的改革也是无法回避的长期议题。

伊斯兰力量积极与消极作用并存。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借势而起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及其下属的自由与正义党、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摩洛哥公正与发展党等伊斯兰主义组织在中东转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已转型阿拉伯国家也不会出现全面的伊斯兰化。

中东政治中的教派矛盾被进一步激活,并与传统的地缘政治因素相结合,深刻影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转型和地区格局重构,并突出表现为沙特主导的海合会逊尼派国家与伊朗主导的“伊斯兰新月联盟”的矛盾。

“基地”组织对“阿拉伯之春”的应对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过程,试图将“阿拉伯之春”导向“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轨道。当前,“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和马格里布分支等恐怖组织、萨拉菲派等伊斯兰激进势力活动日趋猖獗。

“阿拉伯之春”并未改变仇美心态。当前,西方对中东的战略影响力呈下降态势。目前,伴随埃及、突尼斯等原亲美政权的瓦解,埃及等转型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的距离在拉大;当前的亲美阵营有进一步缩小的态势,甚至被美国改造的伊拉克都已滑向中间阵营,这在伊拉克不参与制裁叙利亚的政策上得到了明确体现。

亵渎伊斯兰先知电影导致的席卷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表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反美主义根深蒂固的原因并非文化冲突,而是对美国中东政策长期不满累积的结果。因此,“阿拉伯之春”并未结出西方期待的民主果实,也未能在本质上改变中东伊斯兰国家反美、仇美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