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精神育英才 治学严谨树楷模——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风建设优秀学者朱威烈
发布时间: 2012-02-21 浏览次数: 186

朱威烈,男,194110月生,浙江嘉善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誉所长,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科委综合研究学部委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以及约旦皇家伊斯兰思想研究院院士、埃及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同年入上外任教,并于1980年起任《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主编至今。

红烛精神育英才  治学严谨树楷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身为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系主任的朱威烈,就被大学生们视为“知心朋友”,而且“总有一种催人奋发的感召力”。当时身兼校内外多种职务,但他对自己讲课的要求从未降低,更难能可贵的是,讲课之余,他还经常走进班级、寝室,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设法替他们解决文体器材不足等实际问题,与学生一道观看球赛、呐喊助威……凭借辛勤的工作和真诚的付出,他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1年获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上海市“烛光杯”奖,199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那种浓烈的师生情谊,饱经岁月而历久弥新。上外阿语专业1976届毕业生、现任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的郭晓勇深情地回忆道:“在校期间,朱老师几次约我到他家里去长谈,教我做人做学问,指点人生。”“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整个中国阿语界都要特别感谢朱威烈,他是中国阿语界的一面旗帜。”毕业之后,他们多年保持着书信联系和来往,每当自己工作有所变动,都会得到自己老师的指教。

进入21世纪之后,朱威烈既培养博士、博士后等高端人才,还培养了若干西北穆斯林博士,更培养了来自埃及、阿曼及沙特等国的留学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自己的学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教授的印象中,走进他的办公室,总可以看见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本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因经常查阅而显得十分破旧。假如你在不经意间路过他的办公室,会见到他紧锁双眉,冥思苦想,仔细推敲着《阿拉伯世界研究》杂志上每一篇文章的措辞。这一印象也在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的文章得以体现,“尽管工作繁忙,作为《阿拉伯世界研究》的主编,朱先生每期文章都要亲自细细过目,有的文章还要仔细修改,每次去朱先生办公室,总见他握笔伏案,或奋笔疾书,或精心改稿。”在朱威烈的影响下,朱门弟子做人、做学问都用赢得了圈内外的良好口碑。

学术楷模铸团队,科研诚信立根本

朱威烈精心打造出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教学团队,并使阿语专业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96年他又组建起上外社会科学院,进而创建了中东研究所,并在2000年底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截至2011年底,中东所所拥有专职研究人员9人,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9人,设有经外交部批准成立的“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和中东政治、中东经济、中东文化三个研究室,主办有中文期刊《阿拉伯世界研究》和英文期刊《中东伊斯兰研究》(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在美国注册发行),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设有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阿拉伯语言文学博士点。长期以来,中东研究所积极致力于中国特色的中东学建设,在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与资料信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中东政治和中东文化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作为国家智库的领军人物,朱威烈的学术功底和科研水平国内外一流。他长年笔耕不辍,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2001年度、2005年度基地重大课题、上海市“十五”规划项目等,现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东伊斯兰地区与国际体系转型研究”。已出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站在远东看中东》、《世界热点:中东》、《中东反恐怖主义研究》、《简明汉阿词典》、《当代阿拉伯文学词典》、《无身份世界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中东艺术史》、《十字路口》等专著、工具书、译著30余种,主编《当代中东国家社会与文化》丛书10种,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及报刊文章近百篇。朱威烈于2005年获埃及高教部表彰奖、2006年获埃及文化部表彰奖,先后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合作)、优秀论文二等奖、内部研讨优秀成果奖,外交部优秀成果奖等。

爱国情怀献外交  崇高品德传四方

朱威烈以他的睿智、远见、活力和亲和力,为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民间外交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与中东乃至更大范围世界地区的友好交往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朱威烈也因此与中国和有关国家的外交、外事部门人员和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等建立了良好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渠道,在中东热点问题和中东剧变等突发问题上积极配合媒体,引导国内外舆论且成效显著。除一如既往地参加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外,朱威烈近10年来更是将一腔爱国热情倾注到我国的中东外交事业当中,受到中国外交部和有关当事国的肯定和赞誉。

2008121日,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驻华使节委员会授予朱威烈“海湾合作委员会奖”,以表彰他“多年来从事阿拉伯问题和中东问题研究及其取得的成就,以及为增进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特别是中国与海合会成员国之间的友谊所做的贡献。”他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中国学者。

20091030日,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到上外调研时专门考察了中东研究所,并对中东所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其对外交部工作的支持给予充分肯定,有其表扬了朱威烈多年来积极为外交部建言献策所取得的瞩目成就。

201012月,朱威烈获赠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岐山和俞正声签署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荣誉纪念证书”。此前,上海世博会外事工作指挥部专门致函朱威烈,感谢他“在整个世博会期间,在开展世博外事调研、研判国际热点问题、处置参展方展示政治敏感问题、参加重要外事接待等方面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为世博外事工作的圆满成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06月,经外交部批准,中东研究所成立了“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并举行中阿战略关系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东研究基地的“思想库”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提升中东研究所的政策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朱威烈现常年参加国家外交、外事和安全等部门召开的全国性以及上海市的会议,并提供对策咨询。他的严谨学风、文风与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在这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朱威烈任教近半个世纪,获得荣誉无数,但他从不改教师本色,培育高端人才,潜心社科研究,为人为学为文踏实严谨,且一以贯之。20111220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发布《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共有1278名学者入选,朱威烈即在其中,这也是他继2007年、2008年之后第三次获得“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光荣称号,跻身“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做出具有较高认同度和广泛代表性学术贡献、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领军型人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