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就新一轮伊核问题谈判接受《文汇报》采访(见《文汇报》2013年11月20日第A6版),全文如下:
伊核谈判为何难以柳暗花明
今日,伊核问题又将迎来新一轮谈判。在上轮谈判中,伊核问题相关国外长齐聚日内瓦,全球舆论普遍看好却最终以“无果”收场。解决伊核问题的困难被摆在了美伊两大关键国的面前。经过多次的政策进退,伊核问题的解决始终磕绊不断。伊核问题为何难以柳暗花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认为,美伊还将经历多轮的讨价还价,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慢慢“磨”出缺口,“对和谈结果,长远来看应保持乐观”。
美伊双方互有打算
刘中民称,已有“撒手中东”准备的美国,希望尽早扔掉伊核问题这块难啃的骨头;而受缚于经济制裁的伊朗则希望借机脱困。去年,伊朗经济已经出现了负增长。自受经济制裁以来,伊朗的石油出口从2011年的200多万桶下滑到了2012年的100万桶,货币也贬值一半。“鲁哈尼知道,只有通过伊核谈判,改善美伊关系,才能拯救国内经济,”刘中民说,“对比内贾德的激进做法,鲁哈尼希望利用政治钟摆的效应来获得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善意。”
伊核问题将同样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种延续。美国已经从伊拉克撤军,明年也将撤军阿富汗;在叙利亚问题上也与俄罗斯达成妥协。刘中民认为,这接二连三的动作表明,美国在中东将保持“低调谨慎介入的战略方针”,最终解决伊核问题是大势所趋。虽然对奥巴马政府来说,这样的“示弱”姿态有点不大好看,但却符合美国的中东利益。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最终的目标是终止伊朗所有的铀浓缩活动,但是伊朗目前仍然坚守自己的“红线”——坚持铀浓缩权利。对于伊朗将20%的已生产浓缩铀运输到第三国,目前也依然存在分歧。几天前,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了一份合作路线图,但实际进展依然存疑;法国一直紧盯伊朗阿拉克重水反应堆,而伊朗对福尔多地下核工厂的设施,也不会轻易让步。
“伊朗一直以来都很有战略思维,他们懂得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刘中民表示,“伊朗始终进行着核活动,但又不关闭和谈的大门。”相较之前于阿拉木图召开的两轮核谈判,刘中民认为,此轮会议气氛已然缓和不少,因而双方的“妥协”能达到怎样的地步,是现在唯一的问题。
以色列阻碍美伊之好
目前,除了美伊仍需解决互不信任的问题之外,伊朗在谈判进程中也遇到了来自多方的掣肘。
在新一轮谈判开始前,以色列和沙特已按捺不住了,纷纷跳出来摆明自己的强硬立场以“知会”老大哥美国:伊朗将永远是一个拥有核威胁和战争野心的不安分国家。“从以色列和沙特的国家利益来看,他们非常不愿看到美伊和好,”刘中民认为,“这些年来,他们不断把伊朗塑造成一个敌对的形象,以此强化自己与美国的盟友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以色列多年来一直叫嚣着要对伊朗动武,但始终没有与伊朗爆发过真正意义上的冲突。刘中民表示,以色列“雷声大、雨点小”的举动,只是当局为了争取国内合法性的表演行为。
然而,即便以色列、沙特等国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老大哥必须偶尔照顾小弟们的情绪,但美国与这些地区盟国的主从关系依然存在。美国最终还是会从本国的全局利益出发,做出“撒手中东、转眼亚太”的战略布局。
法国唱白脸或配合美国
对于法国在伊核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刘中民认为,从整个大中东的外交来看,法国无疑是表现最为活跃的:在利比亚与叙利亚问题中,都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此次伊核问题谈判前夕,法国总统奥朗德访问巴以,则是其中东外交风格的一种延续。“尤其是,伊朗是叙利亚的盟友,在叙利亚问题上奥朗德吃了亏,对其盟友的发难便不足为奇了。”刘中民说。
此前有媒体认为,法国是上一轮伊核谈判中的“破坏者”。对此刘中民表示,桌面下的外交也许和实际表现的不一样。为了适当“打击”伊朗、制约伊朗,谋其让步,美国需要一个唱反调、打配合的伙伴,刘中民认为:“法国,也许是最好的选手。”
除此之外,伊核谈判还不时受到伊朗国内极端势力的恫吓与威胁。在上一轮日内瓦和谈进程中,伊朗工业部副部长萨达尔·拉赫马-阿巴迪遭暗杀。刘中民认为,这不是一个巧合,暗示了国内极端保守势力对鲁哈尼打开对话大门的强烈不满。
(记者 童薇菁)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