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日,上外中东研究所范鸿达教授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表评论文章《伊朗唯一的改革派总统候选人,还有机会赢吗?》,全文如下:
伊朗唯一的改革派总统候选人,还有机会赢吗?
6月9日,伊朗监护委员会公布最终6名总统候选人名单后,唯一改革派候选人佩泽什基安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在6月12日开始的总统竞选活动中,他表现得非常积极,提出的主张也十分契合改革派支持者的口味,比如取消互联网控制,不要强力干涉女性着装,积极改善对外关系,不要主动与美国等外部国家对抗等。可以说,他不仅赢得了改革派选民的口碑,而且也受到不少关注伊朗事务的国际人士的好评。
不过,佩泽什基安此次竞选的前景并不让人乐观,因为目前最不愿意在6月28日前往投票点投出选票的,恰恰是改革派的支持者。从伊朗首都德黑兰到西北部的西阿塞拜疆,在街头巷尾,笔者很少听到谁说会去为佩泽什基安投票,其中可能会有隐瞒自己选择的因素,但更可能的是他们真的缺乏投票意愿。
“他的主张有被执行的可能吗?”
“之前的鲁哈尼政府并没有带来发展。改革派真的可以拯救国家吗?”
“改革派的影响力已经很小了。”
类似这样的声音不仅保守派会发出,改革派的支持者也会频频提及。事实上,很多改革派的支持者已经对伊朗政治和政治人物失去信心或信任,包括对改革派的政治人物。
纵观过去30年的伊朗国内政治,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两大势力——保守势力和改革势力。从总统职位来看,1997年后,从哈塔米、内贾德、鲁哈尼一直到莱希,一直是改革派和保守派交替担任。但是,自从2017年改革派旗帜人物拉夫桑贾尼去世后,改革派势力就江河日下,越来越无力与保守势力竞争。
不少伊朗人认为,佩泽什基安之所以被给予正式候选人资格,与提升本次大选的投票率有关。毕竟,在监护委员会宣布最终候选人名单之前,改革派联盟就公开声称,只有在至少有一名改革派候选人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参加6月28日的投票。
从伊朗现在的政治气候来看,出现一名改革派总统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伊朗投票意愿最弱的,恰恰是佩泽什基安隶属的改革派的支持者,这与2013年至2021年执政的改革派总统鲁哈尼带给他们的失望息息相关。他们期待改革,但是同时也认为当下的伊朗缺乏改革空间,已经严重失势的改革派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而且,一些改革派的政治人物名声也并不好。
坦率地讲,当下伊朗的政治氛围,与2017年伊朗总统大选前夕的氛围相差甚远。2017年伊朗大选时我也在德黑兰进行现场观察,当时大量改革派支持者走上街头,几乎随时可见代表改革派的绿色丝带。相对于改革派支持者,保守派的支持者是少数,因此那时两派人马在街头相对时,改革派力量处于明显优势,不管是人数还是气势。
2015年7月鲁哈尼政府与美英法德俄中达成伊朗核协议,并于次年初开始实施,很多伊朗人认为,伊朗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的关系改善在即,即将迎来飞跃发展,因此2017年竞选连任时,鲁哈尼声望显著,获得大批支持者。
不过,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伊朗发展遭遇的困难也因此加大。主张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伊朗改革派力量遭遇重创,保守势力借机上位。在2021年总统选举中,所有重要改革派登记者都没有被给予正式候选人资格,在此后的议会选举中,保守势力也大获全胜。
如今,改革派的影响力的确大不如前,其支持者也没有从前踊跃了。6月26日傍晚,笔者在德黑兰最具政治性的革命大街上,只是零星看到几个举着佩泽什基安竞选宣传画的年轻人,而且集中在德黑兰大学附近。27日晚上我再去革命大街,除了几张宣传画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与次日大选有关的场景。这和2017年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几天时间里,伊朗一共举行了五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5位保守派候选人对鲁哈尼政府的执政进行了猛烈抨击,以致前总统鲁哈尼已经就此发出几封抗议信。还有,佩泽什基安选择的外交政策顾问有鲁哈尼政府时期的外交部长扎里夫。尽管扎里夫先生给予佩泽什基安绝对支持,不管是在电视辩论中还是在竞选活动实地,但不能忽视的是,扎里夫本人也经常成为保守派攻击佩泽什基安的“靶子”。毕竟,扎里夫是鲁哈尼政府“亲西方的失败的外交”的具体执行人。
在6月25日的公开讲话中,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直接批评了“讨好美国”政策,这显然不利于佩泽什基安。尽管佩泽什基安明确表示自己是哈梅内伊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但是他很难成为伊朗最高领袖和伊斯兰革命卫队的“首选对象”,其支持者对此心知肚明,这会严重制约支持者的投票意愿。此外,身处危机频发的中东,国际处境异常艰难,伊朗目前更需要一位强势总统。
简而言之,尽管佩泽什基安的竞选活动开展得相当热烈,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其支持者对改革的渴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当然,也有些伊朗人也似乎相信,这次佩泽什基安会成为总统,因为这样的话,保守派可以把国家发展不力的罪过推给改革派。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