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哈尼亚遇刺后中东局势走向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24年8月9日第5版),全文如下:
伊朗坚称要“打”,靴子暂未落地
伊朗指认以色列7月底在德黑兰暗杀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后,伊朗会何时、如何实施报复,已成为全球密切追踪和推演计算的谜题。
8月7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不会在受到侵犯后保持沉默。这也成为继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宣称“要针对以色列展开心理战”后伊朗当局的最新表态。
目前来看,尽管外交斡旋在台前幕后紧密推进,伊朗仍坚称要“打”,只是“靴子暂未落地”。中东为何依然“静悄悄”?局势可能如何发展?
令人不安的信号
8月7日,佩泽希齐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佩泽希齐扬表示,基于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伊朗不会在受到侵犯后保持沉默。
同一天,伊朗代理外长巴盖里在于沙特吉达举行的伊斯兰合作组织会议上表示,将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对哈尼亚遇刺一事作出回应。
相比伊朗这边的“攥紧拳头”,黎巴嫩真主党已经“跃跃欲试”。真主党此前指认以色列暗杀真主党高级军事指挥官舒库尔,扬言要以色列付出代价。
以色列国防军6日说,多架发射自黎巴嫩的无人机袭击以边境城市,导致数名平民受伤。
预感到“山雨欲来”的美国也开始军事调动,防止盟友以色列成为众矢之的。
美国官员6日称,10多架战机飞往中东基地。五角大楼还将向美军欧洲司令部和美国中央司令部地区增派巡洋舰和驱逐舰。美国的“林肯”号航母也从亚洲前往中东,换防“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打击群。
在全球绷紧神经的同时,外交斡旋也是“一刻不停”。
约旦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艾曼·萨法迪4日访问德黑兰。俄罗斯前防长绍伊古5日访问伊朗。中国外长王毅6日与埃及、约旦外长通话……
为何暂无动静
早在8月4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曾“预言”: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可能在未来24至48小时内袭击以色列。然而,大战并未即刻触发,为何中东依然“静悄悄”?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表示,伊朗的报复可谓“箭在弦上,不可避免”。“外界都在猜测时间,但时间可能不那么重要。”李绍先说,“关键在于‘靴子落地’的方式,可能不同于今年4月伊朗从本土直接打击以色列那次”。
可从几个层面来看。
第一,伊朗今年4月在报复以色列前,美伊进行过充分沟通。美国掌握伊朗攻以“剧本”,因此信心十足。那次,美以联军在以色列境外拦截了大部分伊朗无人机和导弹,没有造成什么损失。但这次,美国心里没底——布林肯错误地预判了伊朗反击的时间,他还与阿拉伯国家接触,希望它们去做伊朗工作,但明显碰了钉子。所以现在美国、以色列是被动等待伊朗报复“靴子落地”。
第二,今年4月伊朗袭以,堪称单打独斗,而此次报复或将是“抵抗之弧”联动。因为黎巴嫩真主党不能容忍以军攻击贝鲁特这一“踩红线”行为,胡塞武装5日也称正就打击以色列制定“重要计划”,再加上叙利亚、伊拉克方面的力量,都令以方承压。
第三,伊朗报复可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断断续续、多次展开,开启让以色列“等待、煎熬”的心理战。
总而言之,由于伊朗可能采取不同以往的应对方式,使得外界难以像4月推测“报复时刻”那样,去预判伊朗此次回应的时间和节奏。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则把“报复还没来”归为以下因素。
第一,以色列最近一系列行动是想把中东的水搅浑,把伊朗、美国等更多方面拖下水。伊朗洞察以色列用心,国内仍在协调如何反击,希望避免陷入大规模冲突。与此同时,中美俄等大国也在加紧斡旋,试图使紧张局势降级。
第二,最近几天伊朗国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哈尼亚遇害对伊朗的国家利益影响有限,没必要“冲动”与对手发生正面冲突。另一方面,新总统也刚刚上台,立即陷入地区冲突会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伊朗仍然会“打”,因为需要给民众以及地区盟友作出交代,但会权衡报复方式。另外,上一次伊朗从声称报复到对以动手,中间隔了2周时间,这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模式。
以色列媒体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伊朗计划在8月12日至13日即“圣殿被毁日”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丁隆认为,选择这个日期会被赋予一些寓意,但假如伊朗不追求十分有力的报复,那么在日期选择方面也就无关紧要。
美国被“拖入”乱局
局势紧张之际,以色列和美国的反应如何?
以防长加兰特几天前曾表示,以色列已做好充分防御准备,攻击以色列的敌人将付出沉重代价。
两名了解以色列对局势评估情况的消息人士说,伊朗或黎巴嫩真主党如果发动报复,以方的回应力度将更多取决于己方损失程度而不是对方的袭击规模。
作为以色列最主要的盟友,美国政府虽然在“劝和”,但同时也在军事上力挺特拉维夫。美国已经通过对以色列的军援,增强了以色列的防空能力。
李绍先认为,美国目前部署在中东的军力足以应对局势。此次调动航母、战机等军力,更多意在威慑伊朗。李绍先还指出,美国为保护以色列,越来越多地、并非出于本意地被“拖入”中东乱局,“美国在一段时间内不得不将精力放到中东,这不符合其全球战略”。
展望未来局势,丁隆认为,巴以冲突及其外溢效应,让中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但另一方面,局势也依然可控。例如:黎以冲突虽然几乎每天发生,但始终没有演变成全面对抗。伊以之间尽管可能上演第二个轮次的冲突,但迄今没有全面爆发正面冲突的迹象。
丁隆认为,中东紧张局势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可能要到美国大选结束,新总统上任后才会迎来新的观察窗口。
“目前拜登任期还剩下几个月时间,自然不希望被卷入大规模冲突,故而以控制事态、防止被卷入为主。”丁隆说,“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则想充分利用美国大选前的‘空窗期’,以拖待变。他不在乎拜登的警告和约束,把宝押在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上。这也给中东局势带来风险。”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