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国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阿占据其三,即当今的中国、埃及和伊拉克。按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的研究,他把世界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无论以何种方法划分,中阿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如果没有中阿的奉献,世界文明史会是贫穷的,内容也是匮乏的。
早在2000多年前,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把中阿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丝路不仅是一条中阿双方互通有无的商旅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传播之路。
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先传到阿拉伯,再由那里传到欧洲。造纸术是在7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时期传入阿拉伯的。然后经北非和君士坦丁堡传到欧洲。印刷术可能于10世纪传入埃及,然后传入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国家。1180年指南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是在13世纪上半叶,通过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的,欧洲人,首先是西班牙人又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火药及火药武器制造。中国的丝织、制瓷、医药学也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的。
由上述历史可以看到,中阿文明的交流传播,其意义不仅是限于双方的,而是普及到世界的,两大古老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正是由于这种频繁的交往,先知穆罕默德说过:“知识哪怕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在现代,文化交流往往是政治交流的前奏,或表述了一定的政治意愿。举个例子,埃及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中埃建交前双方进行了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根据双方协议,1956年初一位中国老师率7名中国留学生来到开罗,分别在埃及的语言学院和开罗大学教授中文和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学。我曾有幸成为这7名留学生中的一员。在这次文化交流的数月后,即1956年5月30日,中埃宣布建交。建交后也是通过文化交流,两国人民加深了了解。中国陆续派了文化艺术团体访问埃及,这些文艺团体的活动和演出使埃及人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
2001年成立了中阿友好协会,以加强双方交流;2002年中国设立了中东问题特使,以在调解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作用,支持巴方恢复合法民族权利的要求;2004年双方一致同意成立中阿合作论坛,为双方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
在论坛框架内,成立了中阿文明对话机制,已分别在中国、沙特、突尼斯、阿联酋召开了四次会议,我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参加了这四次会议。在这四次会议中,双方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1、中阿两大文明交往源远流长,双方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大文明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许多共同和相似的价值观,例如,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双方均倡导宽容、和谐与合作的精神,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生机所在。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都产生于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生产水平、社会形态及特定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和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而得到丰富。中阿都倡导文明对话,认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根据这一特色而选择的发展道路。要维护文明多样性,反对把一种文明凌驾于另一种文明之上,各种文明应该都是平等的,都是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
3、基于以上文明多样性及各种文明应相互尊重及相互借鉴的理念,中阿双方都反对文明冲突论,而主张文明对话。不同文明间不一定发生冲突,即使发生冲突也不一定是文明的因素,而是政治因素。从另一方面讲,同一文明间也可能发生冲突,也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中阿双方都反对把恐怖主义同某一特定宗教和某一特定民族联系在一起。
4、在双方重视下,中阿文化交流已取得不少成果。如:中阿决定互办文化艺术节,每两年分别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轮流举办,这一活动已启动;关于教育合作,2009年举行了首届“中阿高教科研合作研讨会”,应阿拉伯国家要求,已开设了8家“孔子学院”,推广汉语语言文化,中方还每年向阿方提供不少于1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关于翻译出版工作,近30年来,许多中国学者致力于向中国人民介绍优秀的阿拉伯文学、思想作品,他们所翻译或编辑的阿拉伯作品已达千余部。2008年召开了“中阿文明对话——语言文化交流研讨会”,提出了中阿典籍互译书目共50部。双方实行的交流项目还有很多,只列举以上几方面成果,说明双方都是认真的,务实的,没有只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