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研究简报》第301期—在民族国家之前:文明、世界秩序和全球国际关系的起源
发布时间: 2023-11-11 浏览次数: 10

在民族国家之前:文明、世界秩序和全球国际关系的起源

 

原文信息

【标题】Before the Nation-State: Civilizations, World Orders, and the Origins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Amitav Acharya

【日期】August 22, 2023

【机构】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链接】查看原文

 

编译信息

【译者】敏敬、王川(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期数】第301

【日期】20231111

 

美国学者亨廷顿最先将“文明”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但他低估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相互重叠。其文明冲突证据大多来自当代且缺乏验证。文明冲突论忽视了文明间的和平互动形式。因此有必要摆脱只有400多年历史的欧洲国际关系视角,以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非洲、亚洲、中美洲和伊斯兰世界的视角来研究国际关系。

全球国际关系视角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在英国起源,在美国获得真正发展;国际关系始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欧洲国际体系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和非殖民化的发展,扩展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美国巩固并拓展了由欧洲主导的世界秩序;非西方社会是国际关系规范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

“全球国际关系”则主张通过参考历史上不同文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广泛互动来揭示国际关系及其来源的多重性。全球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认为,在西方文明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前,印度、中国和伊斯兰等古老文明就已经开创了各种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崛起,国际关系最好被理解为所有文明和国家之间互动和相互学习的产物。

全球国际关系需要建立真正的全球历史。历史有助于我们研究以往的制度,如等级制度、帝国、主权制度和朝贡制度。历史也帮助我们检验那些所谓普遍模式的有效性,如均势理论。

研究古典文明和世界秩序可以帮助国际关系学者更充分地参与历史,并从多个方面重塑国际关系理论和概念的研究。这首先有助于消除欧洲中心主义。其次有助于说明人权、国际法、道德和功能规范、国际机构和强权政治等重要概念的非西方渊源。第三,有助于加深对世界的运行方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从历史—文明的角度,可以突显国际关系中的观念和创新因素,而不是只强调权力、财富等物质因素。文明的范畴比国家更加广泛。文明研究既研究国家间的相互作用,也研究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人类交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鼓励国际关系思维从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范畴转向更宏观的世界秩序框架。

世界秩序的概念

世界秩序是以一种或一组特定文明为基础的政治概念。任何文明都可以建立一种世界秩序。世界秩序比“国际体系”更广泛,可以是等级制的,比如帝国,也可以是无政府主义的,比如中国的战国、孔雀王朝之前的印度共和国和希腊城邦。世界秩序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无政府状态进入等级体系。即同一种文明可以在不同时间产生两种世界秩序。世界秩序更强调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研究,比国际体系概念更具有思想性和包容性。

在“西方崛起”之前,近东、印度、中国、伊斯兰和印度洋文明及其世界秩序,对促进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有重要意义。

古典近东

苏美尔人(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开创了第一个大型世界秩序。这是一个分散的独立城邦体系,领导权(或集体霸权)不断变化。统治者通过仲裁争端获取合法性,而不是通过武力。

苏美尔人和埃及人的神圣王权制度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制度。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包括后来的亚述、巴比伦和埃及人,存在密切的时空联系,特别是公元前14世纪的阿玛尔纳体系期间。阿玛尔纳秩序表明,大国之间可以没有霸主而相互共存。

被现代西方视为文明先驱的古希腊实际上是地中海文明。希腊城邦通过波斯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而形成希腊—波斯体系。波斯国王阿尔塔薛西斯二世于公元前387年签署的“大王和约”,包含了普遍和平,承认雅典和斯巴达等希腊城邦国家的独立,由波斯提供补贴(雅典和斯巴达都接受了)和军事支持。

印度的世界秩序

第一个有记载的“印度”文明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900年之间。古印度的世界秩序也是无政府主义和等级制的,包括了共和国、君主制和帝国。各共和国通过建立联盟来发动战争和处理外交事务。

古印度哲学和治国之道包含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元素。阿育王是古代印度理想主义和以德治国之道的缩影。阿育王法强调统治者要为民谋福利,为邻国带来好处,反对严刑峻法。古代印度佛教哲学的因果关系结合了理性和相对性,符合当今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最后,印度或许是历史上和平传播思想的最佳范例。印度化以和平方式进行,通过当地社会和统治者的自愿倡议而实现,当地社会根据他们先前的信仰、实践和需要,选择性地适应(而不是全盘接受)印度文化、思想和制度,所以影响更加持久。

从印度古典文明可见,不能用无政府主义—等级体系的二分法来分析古典国际体系。古印度基本上是折衷的,结合了理性主义—唯心论、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共和主义—君主制、无政府主义和等级秩序。

今天印度作为新兴世界大国,极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莫迪的执政党喜欢援引该国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会重返过去。印度文明的“开放”和多元有助于维护印度的民主制度,以及印度对全球或地区主导地位的追求。

中国的世界秩序

中国的世界秩序有五个主要的概念和制度基础:一是天命;二是“天下”;三是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四是法家思想;五是朝贡制度。

中国既有理想主义思想(天下思想;儒学),又有现实主义思想(法家)。它挑战权力平衡理论,认为均势不是自动的或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失败。在无政府状态和霸权之间,有一个等级制的国际体系(朝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个领导性大国(中国)可以在不殖民其他国家的情况下提供贸易、认可和保护等好处。

中国人开创了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以及钢铁。第二次是交通革命,包括修建大运河和发现石油。第三是发明和使用造纸术、印刷术以及税收制度,创造最早的商业化的知识经济原型,包括低税收、大量使用纸币和图书出版,还有强大的海军。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军事力量的一次展示,虽然带有强制目的,但主要目标是稳定中国的朝贡体系,而不是夺取领土或在东南亚建立一个直接的帝国主义体系。

中国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军事强国。但西方不必因此而担心中国会复兴朝贡制度。中国受到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其他大国的制衡。中国自己也赞同不干涉原则,它有能力在不诉诸军事力量或霸权的情况下实现国内目标和外交目标。

伊斯兰的世界秩序

伊斯兰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世界秩序的概念,侧重于穆斯林/阿拉伯和非穆斯林/阿拉伯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该领域应该如何排序。伊斯兰法将世界分为和平之地和战争之地。前者指“伊斯兰世界,即由穆斯林按照伊斯兰原则统治的地理空间”;后者是“战争领域,不是由穆斯林统治的地理空间。”民族国家和主权的概念与乌玛(信徒共同体)概念存在张力。

伊斯兰从来不是单一、同质的文明。它和印度、中国、西方文明一样从不排斥其他文明思想,而是吸收它们。伊斯兰教继承近东文明,充当了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桥梁,直接影响了欧洲文艺复兴。穆斯林商人的贸易网络将从欧洲和北非到亚洲的文明联系起来。

伊斯兰思想的源头,如《古兰经》和《圣训》有不同的解释。伊斯兰教知识分子最近开始挑战传统的“吉哈德”思想,并提出了可以与非穆斯林世界和平共处的第三条道路——盟约之地。

伊斯兰世界已经适应并正在适应世界政治的规范和原则。大多数穆斯林及其统治者已经接受民族国家,而不是通过“吉哈德”(圣战)摧毁它。他们倡导伊斯兰化(就像印度化或中国化)的现代性,学习而不模仿西方,因此有希望创造一种更加多元、普世的世界秩序。

印度洋的世界秩序

五大世界秩序中,印度洋世界秩序最具有文化多元性质,经济联系也最密切。这里是全球化的早期中心之一,有诸多相互联系的文明和帝国:如中国唐朝和伊斯兰帝国、印度笈多王朝、爪哇斯里维加耶王朝,以及后来中国的宋、明、清王朝、东南亚的马六甲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

印度洋没有霸权。这种海洋世界秩序产生了一种对维持当代全球化至关重要的规范,即海洋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任何人不能垄断贸易权利。在欧洲列强到来之前,印度洋是一个开放的跨文化空间,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西方的崛起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西方的崛起得益于竞争、科学、产权、医药、消费社会和职业道德。但实际上,借鉴东方三大文明——中国、印度和伊斯兰——的思想和创新,以及通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非西方世界进行压迫和剥削,是西方崛起的主要原因。

欧洲崛起意味着欧洲世界秩序的出现。但随着征服和殖民世界,欧洲开始追求双重体系,即在欧洲维护主权国家体系和权力平衡、国家平等的思想,以及政教分离思想。在欧洲以外,则强加所谓的“文明标准”,把非西方世界(日本例外),包括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中国、印度和伊斯兰国家,视为“未开化的”,因此不应该享有主权和平等。

美国的崛起也得益于赤裸裸的殖民主义等“文明标准”。战后美国世界秩序取代欧洲世界秩序。美国世界秩序自以为更加理想主义,并相信集体安全体系,所以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美国声称通过多边机构间接统治世界,认为符合自己利益的东西也符合世界利益。

美国世界秩序不承认后殖民地国家的贡献。但实际上,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和中东等后殖民国家对战后秩序也有贡献,它们承认《世界人权宣言》,丰富了人权内容,积极争取和捍卫各种政治与经济权利。

美国世界秩序在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前就已经开始衰落。随着中国、印度等大国的崛起,世界秩序可能向“多元化”转型。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足以形成庞大而多元的全球秩序。人们再也不能从单一文明的角度理解全球事务。西方主导的时代即将结束。其余国家很可能在未来世界秩序的形成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