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24-04-29 浏览次数: 27

图片均为2024427日拍摄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4427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全球三大倡议视角下的中国与中东”。来自两家高校的中东问题专家、中外青年学者和研究生50余人出席论坛。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主持。

李岩松校长在书面致辞中,对北大外院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是两校教研机构深化合作的一个机制化平台,旨在加强中东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协同合作,推动中东研究学术共同体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加强学术新人的培养,期待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将这一论坛打造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平台。李校长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东地区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大变局下中东之变中东之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亟待深入思考和研究,也迫切需要我们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第三届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全球三大倡议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东为主题,立意深远,意义重大,研讨主题的现实性、前沿性都很突出,期待两校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学子就相关议题深入交流,发表真知灼见,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付志明教授强调,全球三大倡议有力彰显了中华文明自主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精神底色,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鲜明的全球治理观,以全球三大倡议视角下的中国与中东作为这次青年论坛的主题,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北大与上外在中东研究和阿拉伯学教研领域有良好的合作传统,并依托各自高端平台,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路径和优势,期待本届论坛在创新研究理论、拓宽学术视野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本届论坛设三个分论坛。第一分论坛主题为“中东政治与发展转型”,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高山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系主任廉超群为评议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海鹏做了题为《巴以冲突中的耶路撒冷宗教圣地问题》的发言,他梳理了圣地问题的冲突过程,认为圣地政治化问题涉及诸多因素,各种政治团体间的博弈导致宗教圣地问题的政治化、常态化,基于此,宗教圣地因素对巴以冲突的影响将持续上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潜旭明的发言题目是《三大倡议下中国与中东能源关系》,他认为,地区政治安全形势对中国中东合作影响长期存在,中东能源转型为中国中东合作提供了机遇,在三大倡议下,中阿能源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弭地缘政治的紧张。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Alaa Aldeek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外交为实现巴勒斯坦和平与稳定伸张正义》,他介绍了巴以冲突的最新现状并分析了世界大国在巴勒斯坦问题的不同立场,认为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与相关外交举措彰显出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博士研究生丁恒瑞的发言题目是《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流散政治研究》,他梳理了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营内部的政治派系,认为阵营化是巴勒斯坦政治流散的一种发展趋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泽英的发言题目是《中东数字治理:内在逻辑、现状和挑战》,他论述了中东各国数字治理的各项举措,关注中东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及网络安全鸿沟,认为自主、安全、发展的治理路径是中东国家数字治理的首要选择。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志远的发言题目是《后石油美元时代的海湾国家——人工智能与政治经济转型》,他认为,在大国竞争加剧及中东国家政治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海湾国家政治经济转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博士研究生邓纬琳的发言题目是《从复兴伊斯兰到民族主义抵抗:胡塞组织意识形态叙事的变迁》,她梳理了胡塞组织意识形态的演变及不同阶段意识形态的特点,认为胡塞组织的政治身份转变、外部环境的变动等因素导致其意识形态叙事不断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博士研究生陆必纯的发言题目是《叙利亚库尔德地区政党发展现状》,她介绍了叙利亚库尔德地区的主要政党以及不同政党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认为叙利亚库尔德地区政党的发展空间既受到经济、腐败等问题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民众支持、地缘政治等因素的阻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林漳的发言题目是《淡化左右之争:沙特弱化教派主义的战略实践》,他认为,沙特弱化教派主义的战略尝试不断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但这种寻求和解与和平的进步力量为国际秩序稳定增添更多正能量,对推动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白皓月的发言题目是《外部压力与阿联酋性别政策演变》,她梳理了阿联酋建国以来外部环境的演变,认为阿联酋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又赋予其新的社会角色。

廉超群长聘副教授对各位发言者的选题以及研究价值与意义予以肯定,他从概念阐释、研究内容等多方面对上述发言进行深入评议,并围绕增强问题意识、聚焦研究议题、完善分析框架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深化研究建议。

第二分论坛主题为“中东安全与冲突治理”,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少彪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为评议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瑶的发言题目是《真主党武装存在与二元并立的黎巴嫩国家安全结构》,她分析了内战结束后黎巴嫩安全结构的演化局势及其二元并立安全结构的特殊性和稳定性,认为黎巴嫩国家安全结构符合其多教派共存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素莉的发言题目是《以色列核模糊政策形成过程中的认知博弈策略探析,她梳理了以色列核政策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了以色列为获取核武器而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采取的博弈策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硕士研究生刘启铖的发言题目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杰哈德运动的演变、特点与影响》,他认为,伊斯兰杰哈德运动的组织结构呈现出单中心、垂直性的特点,在巴以问题上伊斯兰杰哈德正在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肖秀女的发言题目是《本体安全视角下的他者化模式:以土耳其对欧盟关系为例》,她以土耳其和欧洲的互动为例,指出以身份为中心的分析往往忽略了他者的价值,而他者不仅仅是导致本体不安全的来源,认为对他者不同维度的替代性选择有助于提高本体安全。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庄安林的发言题目是《土耳其知名智库对新一轮巴以冲突的认知分析》,他通过对五家土耳其智库报告的分析,认为土耳其智库对巴以新一轮冲突性质的解读不同于西方,土耳其智库的观点与土耳其政府的立场基本一致。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瑜的发言题目是《苏丹战争一周年:军事方案缘何不能结束冲突?》,他指出,苏丹战争一周年后,当地冲突范围扩大、难民人数倍增、经济状况恶化,认为尽管多项休战协议获得批准,但实施受阻。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硕士研究生赖丹鸿的发言题目是《阿尔及利亚内战的叙事博弈分析》,她探讨了阿尔及利亚内战的多元叙事,通过案例分析了阿尔及利亚战后的叙事博弈,认为阿武装组织与军方的不同叙事分别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丹钰的发言题目是《公共产品视域下中东地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她从公共产品视角出发分析了中东地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孙远的发言题目是《安全化视角下阿联酋水短缺治理现状、路径与评估》,他从安全化视角分析了阿联酋水短缺问题,认为阿联酋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展开的水短缺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在点评环节,吴冰冰教授从立场选择、研究视角、理论运用等多方面,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从秉持学术中立、拓展研究视野等方向提出了详细的完善建议。

第三分论坛主题为“中东外交与文明互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舒梦担任主持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为评议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睿恒做了题为《中东“抵抗轴心”的兴起与前景》的发言,他认为,中东“抵抗轴心”虽然具有反美主义传统,但是在意识形态与联盟体系等若干层面出现了新的变化,政治与军事的作用、世俗向现代伊斯兰主义以及国家向非国家组织的转变使地区面临新的威慑与斗而不破的局面。同时,美国与抵抗组织对地区观念存在较大差异,抵抗组织的不断兴起成为地区的新态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韩建伟做了题为《论也门地域族群化问题及外联特征》的发言,她对也门民族国家建构做了新的解释,认为也门在以地域为基础族群聚化的同时也存在排他化的趋势,地域族群出现内聚化、外联化与排他化的特征,也门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清扬的发言题目是《中阿文明交流:历史机理、现实关切与前进方向》,他通过对文明交流广义理论的梳理,指出中阿文明交流具备物质与精神兼重等特征,认为未来中阿文明交流应遵循共同体建设、战略思维文化以及应对第三方风险三大方向深入推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申垚的发言题目是《百年变局视角下的中阿文明交流:现实动力与新的挑战》,她认为,百年变局下,文明冲突并非主旋律,中阿双方需要以经济合作扩大双方共同利益,并合力将文明交流互鉴形成为相互促进发展的趋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远杭的发言题目是《近代以来西方国际体系与伊斯兰体系间的张力探究——以宗教、民族、国家为视角》,他认为,以往研究多侧重次国家行为体和结构主义,整体研究较少,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西方和伊斯兰体系特征的比较可见,当代两大体系在诸多层面存在严重错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付健杰的发言题目是《向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讲好新疆故事的学术路径》,他认为,受到美西方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对华舆论处于劣势,中国新疆的声音难以顺利传达到伊斯兰阿拉伯世界,因此,需要借助当地智库等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飞羽的发言题目是《试析美国中东霸权战略的周期性》,他认为,美国霸权在中东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有收敛与收缩的内向周期和冒险开放的外向周期,当前美国的中东战略处于收缩的内向周期,并为长期趋势,因此,美国并不乐见巴以冲突升级。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云鹏的发言题目是《冷眼旁观抑或置身其中?——加拿大中东军事政策探析》,他分析了加拿大中东军事政策的国内国际因素,认为在多类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加拿大中东的军事政策呈现出旁观与参与两大特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硕士研究生李如斐的发言题目是《沙特阿拉伯核政策演变中的外部影响》,他分析了沙特核政策的不断演变,认为本质而言,沙特核政策服务于其外部安全,具有外向型特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杨竞凯的发言题目是《沙特外交政策与“国族主义”话语的互动关系研究》,他认为,沙特国族主义在国家优先、对外独立性、向东看以及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等层面影响沙特外交,但这并不意味着与西方的对抗,未来,国族主义对沙特重塑国家形象与外部安全环境的影响会更明显。

在点评环节,钮松研究员从问题意识、理论运用、实证研究等方面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就如何更好聚焦研究议题、完善论证设计、实现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论坛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廉超群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博士后孔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博士后任宏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清扬分别总结交流了分论坛一、分论坛二和分论坛三的研讨情况。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章远先后作总结发言。


吴冰冰主任在总结发言中对本届论坛在北大外院和上外中东研究所青年学者间学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参会青年学者的学术探索和研究给予热情鼓励。他强调,着眼长远和未来看,北大外院和上外中东研究所搭建和赓续的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将为中国中东研究领域培养一流青年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做出重要贡献。吴冰冰主任还对从事中东研究的青年学者提出以下指导性建议:一是要加强培养批判性思维并重视信息来源的客观多样性;二是要不断在研究中浸入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三是要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和国际研究网络;四是要高度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章远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上外中东研究所始终与北大外院同仁继续联手合作,共同推动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平台的机制化建设。她指出,本届论坛上各位代表的发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成果体现,展示了青年学人在中东研究中,对中国立场、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的融会贯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中东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青年学人应抓住机遇,相互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为中国特色中东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以推进中东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和培养学术新人为使命,致力于推动构建中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首届“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暨“变化转型时期的中东政治与文化”研讨会2019112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第二届“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暨“变化世界中的中东与中东问题”主题研讨会于2023429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相关链接:

上外中东研究所:“变化转型时期的中东政治与文化”研讨会成功召开

上外中东研究所:赓续学术传统 培养学术新人 第二届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