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在《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巴以停火协议推进,难在三方面》(见《环球时报》2025年2月15日第7版),全文如下:
巴以停火协议推进,难在三方面
年初以来,巴以冲突一度随着停火协议达成而显著降温。然而,平静了不到一个月,巴以局势因停火协议执行情况和交换被扣押人员问题几经周折,第二阶段停火谈判陷入停滞。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13日发表声明,将继续执行包括按照时间表交换被扣押人员等在内的加沙地带停火协议。这一举措虽然将局势从危险边缘拉回,但域内外错综复杂、持续变化的多方动态让中东局势依然充满变数。
中东力量结构进一步失衡,加上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推动近期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分为三个阶段的巴以停火协议推进困难重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中东主要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的影响逐步显现。此前,持续一年多的多场冲突导致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剧变,伊朗及其主导的“抵抗之弧”实力被严重削弱,以色列和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达到空前高度。而冲突过后,“抵抗之弧”的核心成员黎巴嫩真主党在该国国内的政治影响力显著下降,在总统推选和内阁组成等方面已失去直接左右黎政局走向的力量,这标志着美国和沙特重返黎巴嫩,伊朗被推出。另一边,叙利亚新政权采取了结盟土耳其、亲善阿拉伯国家和疏远伊朗的地区外交政策,美国和西方国家也积极与叙利亚新政权接触。中东的地区均势正在被打破,其未来几年可能造成的局部与外溢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其次,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是中东局势急剧变化的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对以色列的进一步支持,可能让中东局势脱离原有停火降温的轨道,朝着新一轮动荡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特朗普就任后连续接待以色列总理、约旦国王等中东国家领导人,并可能再次选择沙特作为外访的首站,传递出对中东局势的重视。另一方面,特朗普接连抛出“清空加沙”“接管加沙”等“计划”令举世皆惊,埃及等国也在紧急召开峰会讨论相关事宜与应对方式。这些“计划”其实是本末倒置,将重建这一解决加沙冲突的长远目标前置,却无视停火、人质回家和人道救援物资进入等眼前最迫切的任务。从结果看反而触碰了巴以双方的敏感神经,导致双方剑拔弩张,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些许互信正在被摧毁。
最后,停火协议的执行越向纵深发展,越接近双方的深层结构性矛盾,受到的阻力与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协议层面,巴以双方各自的关注点存在错位。以方接受停火协议有军队减员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外交孤立与人质问题导致内部不稳定加剧等原因,因此交换被扣押人员是以色列在停火协议第一阶段的核心关切。而巴方的关注点则在二三阶段的永久停火和以方全面撤军,使流离失所者重返家园。但目前来看,即便第一阶段的停火协议条款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协议中一些模糊的表述引发了一系列争议,而在人质交换、援助物资准入等问题上,有关条款也被随意曲解。这些都可能成为冲突再起的导火索。
而在实力对比上,“以强巴弱”局面的进一步强化,给停火协议究竟能不能执行到第三阶段画上了一个问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一轮巴以冲突让加沙地带社会发展整体倒退了69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也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加沙地带的经济想要恢复到冲突前水平,需要大约350年。在巴勒斯坦自身总体实力衰退、外部支持减弱的背景下,确保停火协议乃至“两国方案”得到落实的难度正在持续加大。
如今,依然徘徊于战火边缘的中东需要的不是“清空加沙”计划,而是对停火协议的切实履行。对“暴论”的危害,中东并不陌生,不负责任的“赛克斯-皮科协定”“贝尔福宣言”等帝国主义遗产正是导致中东百年悲剧延宕至今的根源之一。在尸骨和废墟上不仅建不出真正的“理想之城”,还将使关乎独立、领土和主权的巴勒斯坦问题偏离正道,掏空“两国方案”的基础。对于饱经战乱的中东国家和民众而言,地缘政治对峙和阵营对抗战火重燃宛如梦魇,也必将遭到包括巴勒斯坦人民、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抵制。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的解决进程进入“下半场”,实现停火只是第一步,只有实现了加沙永久停火、缓解加沙人道灾难、制定加沙战后治理的安排、重振“两国方案”的政治前景,才能真正持久终结流血与死亡,带来巴以和平与地区安宁。
来源:环球时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